教师,无疑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教授知识,陪伴孩子们成长。每每孩子们遇到困难,他们会第一时间伸出双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遮风挡雨。
今天是第28个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青春励志故事”带领大家走近这样一位乡村教师,聆听一个“老师妈妈”与300多个留守儿童之间的感人故事。

安徽肥东陈集乡阳光小学的孩子们 陈万霞供图
有一位老师叫陈万霞
陈万霞,合肥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校长。她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家乡,为留守儿童创办学校--陈集乡阳光小学。阳光小学是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寄宿制村级小学。在该校已有的300多名学生中,220人是留守儿童。陈万霞用爱心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老师妈妈”。
陈万霞和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样,物质生活虽然相对贫乏,却从小耳濡目染农民的质朴善良。陈万霞说,奶奶不识字却对她影响很深,“奶奶双目几近失明,拄着拐杖,只要听到村里面的小孩子哭,她都会摸索着找到孩子,把孩子送回家”,陈万霞回忆道。
1992年开始,陈万霞当上了陈集乡大魏村小魏小学的代课老师,天性使然,她耐心对待每个孩子,她爱每天与孩子们一起的生活。她说:“别看农村孩子都黑黑的,脸蛋红红的,但他们的素质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落后,小魏小学在教育布局调整中撤销。迫于无奈,已经从教15年的教师陈万霞离开了她钟爱的小魏小学。2005年9月凭着她的专业素养,她受聘到县城一家民办中学供职,一年不到的时间,因工作出色和勤奋被破格任命为政教部主任。此时,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不菲的薪酬,令同行和原先的同事羡慕不已。
一次暑假陈万霞回到村里,发现村中心小学离村子很远而且没有寄宿,孩子们上学要走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在路上发生过孩子掉进水塘里的险情。
从那以后,陈万霞心里整天牵挂着小魏小学的孩子们,眼前常常浮现那些留守在家的孩子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特别是在雨雪天跋涉数里路上学,浑身溅满雨水,还在高声朗读的情景。每每想到此,陈万霞都会揪心般的痛,于是她萌发了回乡为留守儿童办寄宿制学校的念头。

2012年9月4日,陈万霞做客中国青年网,讲述她和留守儿童之间的动人故事。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摄
2006年8月,陈万霞毅然辞职回乡,在许多朋友亲戚的不解和疑惑中,硬是把原先的小魏小学已成为废墟的旧址租了下来,改名兴建阳光小学。陈万霞说:“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我在哪里教书不是教书,也许这个地方的孩子更需要我,这个位置才是真正陈老师的位置,才是陈老师的价值。”
当地乡村两级领导知道后,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周边数十里的群众也都自发地赶来帮忙,清除闲置多年而杂草满园的学校,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并焕然一新,陈万霞用尽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买来了教具。
当年9月,阳光小学便招收了60多学生,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目前,在学校已招收30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00多人,单亲家庭学生50多人,寄宿学生150多人,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最大13岁。
有一群孩子叫留守儿童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地处偏僻,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因此村里很多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肥东县陈集乡的大魏村属三乡交界,人口密集,经济、交通、文化、教育都比较落后,孩子们上学困难,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阳光小学孩子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而为了省下一些路费,有的家长甚至要几年才能回家一次和孩子们团聚。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让许多孩子的内心变得脆弱而敏感。
陈万霞说:“留守的孩子心里装着很多事情,他们相对敏感,会特别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怎样呵护这些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阳光小学的校长陈万霞着实费了一番心思。阳光信箱,就是陈校长的一个创意。

阳光小学的同学们面对镜头活波可爱 陈万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