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 资料图
2012年8月10日,北京人艺60周年沪演成功,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撰文评论,认为话剧舞台是影视演员的一个强力的充电器,影视演员应该常回舞台,演出经典剧目,来集聚内力、自我提升。
她感叹:“平庸的电视剧拍多了,会让演员在精神上懒散起来,尤其一些浅薄的剧本,在戏剧冲突和人性挖掘方面,简单幼稚并无深度,演起来不费力,时间一长,演员就会慢慢地不习惯往深里去思考了。那种浅薄的工作,最毒害艺术创作者的神经。”
以上这段话,不仅表达出奚美娟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还反映出对自己从事艺术工作的“严格”要求。
奚美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艺术家,有“中国影坛常青树”之称。对于取得如此成就的她来讲,和她那种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早年的奚美娟 资料图
与艺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55年,奚美娟出生于上海近郊川沙县(现为浦东新区)的一个普通人家。整个家族中没有任何人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父亲是玩具设计师,母亲是纺织工人。
奚美娟家在城乡结合部,与上海城区只有一街之隔。在街的那边是繁华的城市氛围,马路这边则是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奚美娟与艺术的第一次接触是从“无声电影”开始的。父亲曾被借调到上海电影机械厂去设计适合于支援山区的放映机。一次,父亲把刚设计制作好的放映机带了回来,在家里白墙上放映电影《地雷战》。放电影的时候,左邻右舍都跑到她家观看,由于是样品机,“银幕”上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但奚美娟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在采访中,奚美娟告诉记者:“我从小在这城乡结合部长大,对我以后在艺术的感悟上有很大的益处。”自小的城市生活,给奚美娟带来了天生的自信。田园生活则给她带来了艺术灵感,使她有着很好的想像力。
奚美娟当时不可能意识到,她在未来的演艺道路上游刃有余,和童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勤奋的读书郎
很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奚美娟成了一个非常勤奋的读书郎。但好景不长,“文革”来了,街头到处是红卫兵,到处是批斗,学校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文革”使奚美娟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充满暴力和死亡的阴影。
此时的奚美娟躲进了书斋。这得益于小学语文教师丁老师的启蒙,丁老师一直借书给奚美娟看。在这期间,她看完了《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小说。
就这样,奚美娟迷上看小说,一本一本接着看。上课偷着看,下课也悄悄看,白天在河边看,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她堂姐学校有一个图书馆,奚美娟经常去堂姐那里借书。有一天傍晚,奚美娟向堂姐借了一本新书,堂姐谎称“这本书说好明天一早就要还的”,奚美娟那天看了整整一个通宵。
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小说,奚美娟就如同牛羊吃百草,一本一本吞下去。忙碌的父亲很少照顾到奚美娟,但有一次教育奚美娟的弟弟: “你看你姐姐就在看书。”父亲无意中带出来一句话,给了奚美娟很大的鼓励。
邂逅,改变她人生轨迹

早年的奚美娟正在排戏。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