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杨雪梅获全国女职工五一巾帼奖。毛杰、陈莹供图
提起时下中国的民办高校,不同的人或许观感各有不同,可若谈到近年民办高校的发展,相信大多数人的感受会有些相似:短短二三十年,这些学校从一文不名到比肩公立大学,如今已可谓教育系统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为什么民办高校能走出如此天地?人们大多会想到政策的开放,可与这个因素并存,“办学人”无疑是这些学校自上而下的支柱与灵魂。
和公立学校一样,民办高校的“办学人”同样有着自己的教育梦。他们用温情装点校园,用热爱激活课堂,带着对教育的向往和对学生的承诺,迎接着一批批新生,送别着一个个孩子。而就在这样的民办高校教师中,有一位痛并快乐的民办教育拓荒者--杨雪梅。身为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执行院长,她20余年带领团队,打造出了极具公信力的教育品牌,也为学生们设计出了美好的未来。
从记者到教育者的蜕变
从事教育以前,杨雪梅原本是一名记者,有着不错的收入,然而她却选择放弃了这个旁人看来十分风光的职业,其中的原因来自家人与她现在所执掌的这所学校。1984年,杨雪梅的父母创办了黄河科技学院,建校之初,父亲因为工作劳累曾三次晕倒,于是杨雪梅决定帮父亲一把。而这一帮,就是20多年。

杨雪梅(左二)在国外考察时与同行人员留影。毛杰、陈莹供图
说到放弃媒体工作,很多人为杨雪梅感到惋惜,可她却不这么认为。民办教育是新兴产业,对于喜欢接受挑战的杨雪梅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从学生、老师们身上体会到的青春与朝气,也更加坚定了她义无反顾投身教育工作的信念。
刚刚转入教育行业时,由于缺乏办学经验,杨雪梅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新闻领域做起。到学校任职后,她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新闻办主任,主要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此后,她先后担任过校长助理、副校长、执行校长。每一步,杨雪梅都呕心沥血。
治理一所现代大学,是一项非常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智慧、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学识和人文涵养、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和领导管理的系统知识……杨雪梅知道自己要胜任大学校长的职责,这些是不可回避的。为此,她先后攻读了管理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同时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创先争优,她不愧为合格校长
入住学校的杨雪梅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2005年学校的征地扩建,在当时的郑州市区征地1500亩。征地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而这第一次挑战,杨雪梅需要面对的三个村庄都是四五千人的大村,眼前的困难曾让她不敢想象。
老乡们不理解,师生们却对学校的扩建抱有极大期待,繁重任务如大山般压着杨雪梅。那段时间,她天天吃住在办公室,研究方法,寻找对策。她对老乡们讲道理,告诉他们学校建设对周边长远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挨家挨户地走访,争取每一个人的理解。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竟成功地与三个村达成了征地协议。
2008年,学校迎来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尽管当时学校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可杨雪梅却化压力为动力,将评估看作是学校发展的契机。她认为如果能以评促改,学校各方面工作将上一个新台阶。
硬件配套设施是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杨雪梅决定亲自抓校园建设,从实验楼设计到教师经济适用房申请,全部亲力亲为。
那段日子里,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每天睡眠平均不超过5小时。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即使是生病,也坚持在办公室打吊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杨雪梅代领团队在教学水平评估之前完成了学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学校在各个指标上悉数达标,由数十名来自公办院校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给出了“优秀”的评估。

杨雪梅(左三)与大学生在一起。毛杰、陈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