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近影
几乎所有关于美籍华人、北京市慈善协会海外名誉会长李春平的新闻都与“钱”有关:他因传奇的婚姻而继承巨额资产,传闻的好莱坞女明星至今仍是媒体噱头;他因豪爽捐赠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荣誉的第一人,投身慈善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今年5月,他获得了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他最近在北京接受笔者访问时坦言:“我其实不图钱,投身慈善是我报恩的另一种表达。我只是单纯地做好事,一直到我离开人间为止,到那时就把剩下所有财产全部捐出去。我现在花钱不多,有一点儿零花就够了。”
命是祖籍国老百姓给的
20多年来,李春平有统计的大额捐赠198次,累计金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他慷慨的捐赠甚至让不知情的人以为他“不心疼继承来的资产”。但李春平的慈善情缘并非任性而为,而是由来已久。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你是属于党和人民的,要为国家做好事。”李春平这样解释道。他出生在“红色家庭”,父母都是老革命。现年65岁的他仍记得母亲当年离开战地时,把所有财产捐给当地百姓的朴实举动。李春平从未想过借助慈善来获奖,他说,“我只是在认真地听父母的话,做该做的事。”
驱使李春平投身慈善事业的不仅有父母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救过他的命,“命是祖籍国的老百姓给的,这辈子都要好好回报他们。”李春平不止一次地这样说。
1968年,李春平在西南某部队当空军工程兵。在一次作业中,身为班长的李春平和全班战士遇到塌方,瞬间被掩埋在一个漆黑狭小的山洞里,在黑暗和绝望中苦熬了7个小时。尽管认为生还希望不大,李春平仍然鼓励着战友。最终,由于老百姓的奋力搜救,奇迹出现了,15个战士全部被救出。“出了洞,看到满山的老百姓,手上都是血,他们就那样用手一块一块地扒石头。那个场景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尽力回报他们!”
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1991年,继承了亡妻巨额财富的李春平已经得到美国国籍,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到北京,却发现“无以为报”。他说:“当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人,好多已经不在了。即便在世的,当知道我衣锦还乡时也没有找过我,向我提出过任何要求。所以我要报恩,就只能帮助祖国其他需要我帮助的百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李春平说做就做。1992年开始,他将慈善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发展,22年从未间断,捐助的项目遍及赈灾、抗非典、扶贫、老区、英烈、贫困学生、低保老人、有功人员、福利院、医疗卫生以及各级慈善机构。“捐了500”、“捐了2000”是他的口头禅,但数字后要加个“万”。他基本记不清自己给谁捐了多少钱,“只要国家和人民有需要,我能尽多少力就尽多少力!”贵州人民救过李春平的命,他在2011年8月重返贵州的两天里,为贵州省江口县的贫困学生捐款120多万元人民币。
李春平十分关注福利院的老人,不仅捐款捐物,还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为了给北京某福利院一位103岁的老人祝寿,李春平让福利院的老人坐车逛北京。老人太多,车坐不下,李春平就自己打车在后面跟着。之后,只要这个福利院有老人祝寿,他都要亲自组织老人们“逛京城”,这已经成了老人们的生日惯例。
北京市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对李春平捐款的“爽快劲”印象很深。通常要几个月才能到账的善款,他几天之内就能打到账上。有时手头一时没有现金,他就拿房产抵押贷款,或者变卖收藏的古董。
为国家做好事是父母对李春平的希望,也是他一直坚持的理念。他说:“千金散尽还复来。我现在花钱不多,有一点儿零花钱就够了。我会坚持做善事,一直到离开人间为止。到那时,我就把剩下所有的财产全部捐出去,像我母亲离开战地时做的那样。”
慈善是人生的救赎大宴
说起他的慈善观,李春平真诚地说:“人生最大的本钱其实是爱。慈善事业是关于爱、关于报恩的另一种自我表达。”
在李春平看来,慈善事业并没有那么玄妙难及,只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作为北京市慈善协会海外名誉会长,他鼓励平民参与慈善,曾与报社合作征集感人的婚恋故事,如果准新人能将自己婚礼的一桌饭钱捐给李春平名下的基金,就可以免费使用他的劳斯莱斯豪车作婚车。
“爱别人是一种美德,给予是一种享受。我是个受传统教育影响深远的人。在我承受良心拷问的时候,有人帮助过我,使我的灵魂和良心变得高尚起来,为我以后的人生投下了救赎的大宴——慈善事业。”现在李春平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做慈善,他也收获了人生盛宴的满足和充实。收到被捐赠者成百上千的感谢信是他最开心的时刻,“知道很多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我心里总是特别地充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