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军区某防空旅旅长陈西峰被官兵们称为“专家型旅长”,任旅长5年来,他带领官兵真抓实干,使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防空反导能力大幅提升,新装备成建制、成系统、成规模如期形成战斗力。陈西峰个人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等指挥员”,被兰州军区表彰为“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
“全旅没有他不会的装备”
2011年,高炮旅改制为防空旅。陈西峰心里清楚,两字之差,部队作战职能和能力要求已大不相同。特别是随着新型防空导弹、火控雷达等大量信息化装备的列装,陈西峰有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
他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全放在学习信息化知识上。从信息化作战理论到防空兵专业知识,凡是对提高部队防空反导能力有用的书籍,他都认真通读、精心研读。
在他的办公桌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军队信息化建设概论》、《防空反导发展走向》等专业书籍被翻毛了边。他撰写的《防空兵基于信息系统训练基本问题研究》、《对防空兵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思考》等20多篇理论研究文章,在军内核心期刊发表。
前年年初,听说旅里要列装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陈西峰当夜就给在防空兵学院当讲师的同学打电话,借来武器操作教程,通过各种渠道从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拿到了该型地空导弹的所有技术参数、光电图纸和操作维护手册。
当年8月,该型防空导弹如期换装。陈西峰主动将导弹营作为自己的挂钩蹲点帮建单位,打起背包蹲到了连队。白天,他和官兵一块儿去训练场,对照该型导弹的维护使用说明书,摸索、练习装备操作;晚上,他把营连干部骨干集合到自己宿舍,共同研究导弹操作的规范。
不到3个月,陈西峰和官兵们一起编写出《某型导弹训练与考核大纲》等3本教材,规范了操作规程,带出了一批训练骨干。不到一年,该型导弹首次参加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取得首发直接命中靶机的好成绩。
“全旅没有他不会的装备,没有他不懂的专业。”官兵们的评价也许有些“满”,但经过这几年的“寂寞长跑”,陈西峰精通五大类12种信息化主战装备,实现了向一名指技合一的高素质新型指挥员的华丽转身。
去年8月,军区对该旅进行考核。可天公不作美,外训地突然狂风大作,沙尘漫天飞舞。由于能见度不高,目标进入四连射击地域时,雷达号手竟没捕捉到。陈西峰挽起袖子干脆亲自上手操作。
二营营长胡旦担心他也捕不住目标,在军区领导和全旅官兵面前下不了台,就小声劝道:“旅长,您别冒风险,不要打了,这种恶劣天气条件下想要捕住目标,难度太大!”陈西峰根本不理睬,眼睛死死地盯着眼前的显示屏,快速滚动鼠标球。
“打!”一瞅准时机,陈西峰立即下达指令。瞬间,数门高炮怒吼。弹迹集中,成绩被评定为优秀。
“啃下这块硬骨头”
贺兰山腹地,地表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帐篷里热得像蒸笼。
九连雷达技师蔡志飞接到陈西峰的电话,一路小跑来到他的帐篷前。“你是学雷达的,帮我看看这块电路板是不是有问题?”听到脚步声,陈西峰头都没抬。
回过神来的蔡志飞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陈西峰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半蹲半跪盯着一张线路图,全然不顾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往下滴。再看帐篷里,床上、桌子上、地上铺满了一张张说明书和图纸。
“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的‘一站多载、多站联动’就成功了一大半。”整整一下午,蔡志飞和陈西峰没离开帐篷半步。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蔡志飞说:“不管骨头有多硬,关口有多难,只要有利于打赢,旅长都要闯一闯!”
近年来,从区域防空到防空反导,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联动,这个旅的武器装备实现了从一代到三代的跨越。指挥信息系统、大功率雷达、地空导弹……看着一部部先进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列装,陈西峰的心里却高兴不起来。
训练中,他发现某新型雷达有自主联动系统,火力反应速度反而慢了;配发了指挥信息系统,情报传输反而跟不上了;各种通信系统性能越来越先进,动中通联反而联不上了。
如何打通信息链路?这个巨大的问号一直萦绕在陈西峰的心头,吃饭、走路甚至睡觉时,他都在思考。巨大的压力,在陈西峰心中变成了冲锋的号角。
指挥信息系统是防空火力体系的大脑,由于与其他系统接口不统一、软件不兼容,防空反导中的侦、控、打、评环节无法实现有效回路。陈西峰主动与科研院所联系,寻求技术帮助,并带领信息化骨干展开研究攻关。
连续3个月,他们采取硬件接口改造、软件升级融合等方法,实现了从作战单元到各级指挥机构的有效链接和情报指挥信息的实时分发,使空情延迟时间从过去的1分30秒缩短到3秒。
一名前来调研的防空兵学院教授评价说:“我走遍了全军所有陆军防空旅团,你们对指挥信息系统的革新挖潜是最成功的,技术是最成熟的,运用也是最好的。”
“困难再大,也要把它踩在脚下。”凭着这股迎难而上的劲头,近年来,陈西峰带领官兵研究编写了《某型防空旅团指挥系统软件应用》等16部新装备教材,攻克了20多个技术难题,使6类15种装备实现了互联互通。
“旅长是个打仗的官”
2012年仲夏的一天,某综合训练基地晴空万里,云淡风轻。对防空兵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打航模那是小菜一碟。
然而,考核开始后,警戒雷达传来的情报信息不是低速航模,而是雷达反射面只有几平方厘米、超低空飞行、速度高达135米/秒的高速靶机。
火控雷达开机、指挥信息系统开机、炮手迅速就位……火控雷达却始终锁定不了目标,一字型排开的几个防空阵地有的一炮未发,有的匆忙开火,眼睁睁地看着高速靶机掠空而过。
航模拖靶一打一个准,高速靶机为啥打不上?回撤的前一个晚上,陈西峰召集干部骨干开会。敌情观念不强、为了打靶而打靶,阵地配置不合理、不相信指挥信息系统,目视指挥、平时训练打导弹少等问题被一个一个摆了出来。
对于防空兵来说,没有逼真的空情保障,砥砺防空利剑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为找“活靶子”,设置逼真的作战对手,他在西安中航工业飞行试验研究院机场外租用了60亩地,与他们签订联训协议,建立陆空协作训练场;与空军某雷达团进行空情信息引接,组织指挥信息系统、预警雷达和导弹营、高炮营进行新装备单元合成训练。各类战机从未知方向起飞,部队自行搜索目标,自行组织抗击,有效提高了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实战能力。
“旅长是个打仗的官。”该旅官兵这样评价陈西峰。有一年,他组织五营进行某型高炮夜间实弹射击。“练一练就行了,还真打?”官兵的担心不无道理,这种高炮单枚炮弹重40多公斤,装弹时火炮俯仰角度大到近乎垂直,需从下往上供弹。更让大家担心的是,该型火炮属于“第一代”,雷达是当年刚配发的“第三代”,按错一个按钮都有可能导致传输给高炮的射击诸元归零,出现炮管上下乱摆。
“如果因为害怕出事就缩手缩脚,上了战场咋办?出了问题我负责。”见旅长下了命令,五营官兵射击前精心检修雷达、校正火炮,夜间实弹射击如期进行。
高射炮平射是防空兵选训课目,训练大纲没要求,年年不在上级考核之列。陈西峰却把它当作必训课目,原因很简单,既然有平射功能,打仗的时候肯定用得上,平时训都不训,真到用的时候就抓了瞎。
野外训练展开后,陈西峰带领训练骨干对高射炮平射进行试验性训练。一个月里,他们就打掉了600多发炮弹,摸索出在火炮身管加装象位仪的办法,解决瞄准难、卡位难等问题,提高了命中率。
当年秋天,旅里参加军区组织的实兵检验性演习,高射炮平射被列为示范课目。陈西峰组织官兵操作两种不同型号的高射炮对地堡、装甲目标进行射击,全部命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