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莉出生在辽宁鞍山,在她5岁那年,亲眼目睹自己12岁的表姐因为白血病而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成了苍白脆弱的病人,直到离开她的家人。这件事在幼小的厉莉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还处在懵懂年纪的厉莉触动很大。
2002年初,厉莉登记成为中华造血干细胞库的一名志愿者,在中华造血干细胞库留下了自己的血样,为的是等待能跟她配型成功的有缘人。由于工作原因联系方式有所改变时,厉莉都会及时将新的电话和地址通知给中华造血干细胞库。
2007年的一天,当时正在辽宁大学就读研究生的厉莉接到了中华造血干细胞库打来的电话,告诉厉莉她的骨髓和一名上海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厉莉瞒着父母中做起了骨髓捐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我的身体对动员剂特敏感,打第一针时扁桃体就起来了!”厉莉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捐献骨髓前连打了三天的动员剂,针针都让她觉得浑身疼痛,但是她吃着止痛片坚持了下来。
厉莉来到北京307医院,第一次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叫小颖(化名),是一个16岁的花季女孩儿。300毫升造血干细胞带着厉莉的祝福,第一时间送抵上海,移植进了病床上的小颖体里。这次移植手术非常成功,厉莉也和那个远隔千里、素昧平生的16岁女孩第一次有了生命的交集。不久,小颖脱离危险并重返校园。
捐献骨髓后,厉莉始终挂念着小颖。她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等鼓励孩子。小颖也很喜欢这个大姐姐,碰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向她诉说。2008年,厉莉和新婚不久的丈夫李先生专程赶到上海看望小颖,厉莉买来一对手镯,和小颖各戴一个。在厉莉的鼓励下,小颖重返校园,投入了中考复习。尽管休学了一年多,小颖的成绩仍然排进了年级前20名。
然而,小颖的白血病复发了。2009年4月3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小颖的妈妈带着求救的最后一丝希望给厉莉打了电话,电话那头女孩母亲的声音绝望而无助,让厉莉不能忽视更不忍拒绝。她知道,中华造血干细胞库并不提倡志愿者二次捐献;她也知道,已年过三十的自己又将再次推迟生育计划,但厉莉仍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第二天厉莉和丈夫一同登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按照骨髓捐献程序,捐献者需要详细体检。但厉莉看到小颖奄奄一息,18岁的女孩体重只有70斤,厉莉只做了血常规和心电图后,就开始注射药物,准备捐献。准备的过程中厉莉全身都很疼,扁桃体也发了炎。厉莉捐献后还来到小颖的病床前,看着自己的血液一滴滴注入小颖体内。
那时的厉莉已经31岁了,夫妻俩本打算生一个宝宝,但是在医生的建议下,二次捐骨髓的人两年内不适合怀孕,所以这个计划被迫推迟,届时她就要面临高龄产妇的危险,这也让小颖的全家感动不已。对此厉莉却说:“我们最大的心愿是看到孩子康复!”
用爱心和细致做本职工作
厉莉曾说过:法官是一个良心职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爱心和良知的法官如何能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她的爱心和执著一直表现在法官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农民工追索工资的案件增多。厉莉对这些急需法律帮助的农民工视同手足,耐心沟通了解,妥善处理案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面对双目失明行动不便的老人,厉莉会帮他办完立案手续并送他安全到家,面对倾其所有却遭遇毁约的种植养殖户,厉莉坚持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厉莉在工作中用耐心、细致和爱心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在审理一起农业承包案件时,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争执不下,为了防止证据遗失,庭审中厉莉决定休庭,立即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去现场勘验。从双方签订合同的细节到日后的具体经营行为,厉莉不厌其烦地一项一项与当事人双方进行核对,一整天的时间下来,已经疲惫不堪。针锋相对的当事人开始了肢体冲突,厉莉奋不顾身上前劝阻,却在当事人不经意挥手时被推进了鱼塘。浑身泥水狼狈不堪的厉莉依然没有放弃做当事人的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双方终于停止冲突。之后厉莉又投入了调查笔录的整理工作中。当发现疑点打电话询问当事人时,电话那边良久的沉默后,当事人开口说道:“厉法官,在现场折腾了一天,现在都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您还在办公室处理我们的案子。好了,咱们什么都不说了,我接受调解方案,我相信,您是真心为我们当事人着想的!”
“我所钟爱的法官职业,是我实现正义的理想之所,更是我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梦想之地。”在厉莉看来,这些只是本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