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四十载青春接力为国探极

发稿时间:2024-05-07 13:3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回国半个多月了,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耿通依然忘不了今年科考途中的惊险一幕——科考队员从昆仑站回程途中,近13级的狂风掀起了强烈的“地吹雪”,严重时能见度不足5米。车队顶着漫天飞雪艰难前行近30公里后,对讲机中却传来队友走散的声音。

  “南极考察就像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一旦踏入冰裂隙,便万劫不复”“遇到极端天气时,伸手不见五指,不是因为太黑,而是太白”……想起临行前导师张胜凯传授的一手经验,耿通并没有慌乱,反而多了几分沉稳。

  原地驻留两天后,车队终于在定位导航系统的指引下缓缓聚拢。

  在这次任务中,28岁的耿通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测量数据,巧合的是,19年前张胜凯和队友们在国际上首次登临这里时,同为28岁。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青春。

  师生传承,代代接力,一代又一代青年为支撑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传播和平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接续出征,这样的故事正是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成长的缩影(2023年6月20日本报以《一路向南,勇闯“无人区”——39年南极科考背后的校园思政大课》为题独家系统报道了该团队的事迹——记者注)。

  这支团队由来自测绘、遥感、电子信息、法学、公共管理、生物等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现有成员105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七成。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他们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从1984年被誉为“极地测绘之父”的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合并前身之一)教师鄂栋臣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考开始,迄今为止,在我国组织的40次南极科考中,武汉大学师生几乎没有一次缺席,是全国参与南极科考时间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在人类到达南极之前,南极不仅是地理上的“无人区”,更是科学研究的“无人区”。

  “我们测绘人的地图测到哪里,象征着祖国的权益就延伸到哪里”,这是鄂栋臣常常向学生们提起的一句话。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庞小平今年58岁,是鄂栋臣最早的学生之一,35岁时曾随队参加中国第18次南极科考。她利用从极地得来的一手数据,深耕极地地图测绘,设计并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南北极地图集,获得国内地图界最高荣誉——“裴秀奖”金奖。

  南极的“极点”(南纬90°的地方)、“冰点”(南极最冷的地方)、“磁点”(地磁的最南端)和“高点”(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因地理位置特殊,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世界科学家公认为南极科考的4个“必争之点”。

  在2005年以前,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在“极点”“冰点”和“磁点”建立了科考站,只有“高点”难以抵达——那里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2005年1月18日3时许,张胜凯和队友们一起,首次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找到海拔4093米的冰穹A,将一根标志杆深深地插进冰原,成为国际上第一支踏上南极“高点”开展系统研究的科考队。

  历次科考中,团队成员还手绘了我国第一幅南极地形图,拍摄了第一张影像图,命名了第一批359条中文南极地名,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

  武汉大学极地科考的步伐,始终与学科发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1995年,博士生万幼川成为武汉大学参加南极科考的第一名在校学生。此后每一年,武汉大学派出的科考队员名单中,总能看到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的身影:湖北第一位参加科考的女性周春霞、新婚第二天就出发前往南极的博士生杨元德、不间断驻守南极近500天的90后博士生李航……

  1999年,24岁的硕士二年级学生张小红首次参加南极科考,就笃定了从事极地相关科研的决心。如今,张小红已是武汉大学极地科考团队的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0年来,武汉大学累计派出近200名师生,参与40次南极科考和17次北极科考。一批80后、90后甚至95后年轻人,从这里出发,坚定了学术志趣和人生选择,带领更多后辈踏上南极的征途。

  当前,极地测绘研究相对“冷门”,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尤为不易。可每到招生季,这里的名额却常常“爆满”。几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极地梦”。

  2009年,正读中学的耿通看到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成的新闻,象征着制高点的“昆仑”之名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中。15年后,耿通成为一名科考队员,圆梦昆仑。

  2022年高考后,湖北考生朱圣鸿以675分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这是当年武汉大学在湖北省录取的最高分。只因中学时偶然读到武汉大学博士生李航以自身科考经历撰写的《在南极的500天》一书,这名00后男生由此萌生了探索极地、研究极地的志向。本可以选择就读更“热门”专业的他,志愿表上只有一个选择——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去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肯定了近40年来武大师生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勉励学校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说:“一代代青年薪火传承,逐渐成长为勇攀科学高峰的主力军。我们一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的真本领,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勇挑重担,为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而接续奋斗”。

  张子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