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励志人生  青春聚焦  今日人物  人物预告
图说励志  青春寄语  奋斗历程  采访花絮
活动专区  故事征集  社会反响  媒体关注
励志人物库  励志共青团  微博说励志
 
 
首页 > 青春励志故事官网 > 最新资讯
 
 
顾明远: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
 

  《现代教育报》2009年11月25日第8版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北师大副校长、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等。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著作有《鲁迅的教育和实践》、《教育学》、《比较教育》、《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集》等,主编了《中国教育大辞》、《中国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

  2008年10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顾明远从教60周年庆典。顾明远在发言时却坦言,其实他从教不到60周年,其中有的时间在求学,有的时间被“文革”荒废了。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说要感谢他的学生,是学生给予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被称为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

  顾明远祖籍江苏江阴,9岁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加之时局动荡,他历尽生活的艰辛。1948年,中学毕业后想做建筑工程师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当年才19岁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学任教。

  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山西劳动。在他看来,下放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让他认识了劳动。

  “文革”结束后,顾明远针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极左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批驳了教育理论的极左思潮,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对推动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

  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只介绍外国教育,而没有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研究。顾明远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催生了比较教育这门教育学科,他也因此曾担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主席(两位主席之一)。他的“主体客体统一论”,是指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顾明远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

  顾明远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他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教育决策,比如“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国的。

  平和敦厚的长者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谦和、朴实、平易近人,顾明远就秉承了这种气质和作风。

  他从来不会轻易拒绝任何一个老师的请求——无论是请他去一所普通的学校讲学,还是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著作写序。

  顾明远的平和作风有许多佳话。据说曾经有一位小学生给他写信,向他诉说自己学习困难、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好、心情很忧郁的苦恼。顾明远多次去信开导,直至问题解决。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学生给他写信,诉说自己学习上的压力、与家长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杀的,他及时回信开导、安慰;有的学生经济困难,面临失学,他总是寄钱接济。给顾明远来信最多的还是教师。凡是来信,他都一一回复,特别是对第一线的教师。

  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还经常参加各种义务的教育咨询活动,甚至走上街头摆摊设点,为家长教育子女释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现,他的摊前总是排满了长龙。

  他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听到有人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没太多知识的农村教师根本就不是知识分子,他心里很不好受。回京后,他写了《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后来,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获得研究生学位开辟了道路。在他看来,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提升其社会地位的关键。

  这是他60年教育生涯中最感欣慰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他从1986年开始,花了12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曾对人说过,这部800万字的大辞典,是他和夫人周老师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字地改过的。

  无论是呼吁为中小学教师设立教育硕士学位,还是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最看重的就是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做实事。顾明远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教师的地位,而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是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批评“三好学生”评选和“奥数”

  然而,朴实而敦厚的顾明远,批评一些教育问题却毫不客气。

  2004年8月,在宁夏银川召开的中美教育研讨会上,顾明远说,“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有很多弊端:评选“三好学生”和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教育方针是要每个学生都变为“三好学生”,而不是少数人;同时,少数人评上“三好学生”,使大多数人的心理受到了伤害;许多学校在实际操作中,“三好”学生标准变成了“一好”,即学习成绩好;一些学生评上了“三好”,就有择校的权利,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因此,他倡议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

  他的观点广为媒体关注,在2004年成为了人们非常关注的教育话题。

  2007年11月,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在成都市青羊区的教育论坛上,非常激动地提到自己对“奥数”的看法。他说,现在数量相当庞大的家长在送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培训,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这是非常有害的,“那是一种畸形思维,我非常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

  顾明远回忆,二十多年前,教育部在讨论设立“奥数”培训班时,“目的只是想针对极少数有这方面天才的学生,让他们参加国际大赛。没想到后来那些参加‘奥数’得奖的同学被大学破格录取了,这样‘奥数’就带上了功利性。家长送孩子学‘奥数’,不少人把‘奥数’看成赚钱的工具,有的地方已经发展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顾明远看来,“奥数”教育属特长教育范畴,只适合极少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强制那些不想学的孩子去学“奥数”,反而会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远离数学。“‘奥数’成了万人陪练的项目,如果不叫停它,会毁了很多中小学生。”

  顾明远认为,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家长。他反对家长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特别是‘奥数’,那简直是对孩子的摧残。”他给教育部提建议,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奥数”。

  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纷纷报道,顾明远因此被媒体评为当年“中国教育年度十大人物”。

  顾明远认为,推进素质教育要先从减负做起。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顽症,它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着民族的未来。

  为此,他在分析了影响素质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后,提出了九点建议:第一,各级地方政府要改变政绩观,不允许给教育局、学校压升学指标,要建立政府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问责制;第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学校,使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减少择校的压力;第三,实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初中,免去“小升初”的择校竞争;第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不设重点班或变相重点班;第五,取消升中学的附加条件,停止“三好学生”的评选,取消奥林匹克班;第六,规范家教市场,在编教师不应从事有偿家教;第七,课程改革要适当降低课程难度,让教师都会教,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第八,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这样就可以少留作业;第九,建立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合理的、互相沟通的教育结构,使学生有多种选择,“条条道路通罗马”,每条道上都能有发展的机会。

  他深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呼吁教育部门要解放思想,进行制度创新。

  精于研究教育理论,但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更是孜孜以求,因此,顾明远被他的学生称为“真正的学者”。

  ■顾明远语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人的现代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正确对待外国思想和经验,创建中国的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是终身和全时空的。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的狭小范围之内,它包含了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产的结合,体现的是教育对人生存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

  ●做人的态度,应该像小草那样学习,随处生根,不要埋怨人生,不要浪费时间;像大海那样做人,海纳百川,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像松树那样做人,坚韧不拔,不要见风使舵,要正直、诚实;像细雨那样做事,润物无声。不要过分图名利,要树立高尚的人生。面对浮躁的社会,要珍惜时间,不要糟蹋青春,应在等待中积累力量。

  ●教育孩子要学会四个对待,即正确对待自己,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社会,要对社会有责任心;正确对待自然,要善待自然。(本文来源:网易 作者:朱子)

编辑:李盈盈 来源:网易  

分享到:
 
·在海外镌刻“中国印记”的特殊使者
·“千人计划”专家王飞波:让中国海鲜走得更远
 
· 霍金: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 船王卢作孚:梦寐毋忘国家难
· 7.21北京暴雨夜救人农民工
· “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
· 林俊德院士一生的最后48小时
· 大学教授谈钓鱼岛:爱国讲动机
· 吕萌:“芭蕾王子”的青春舞步
· 没有四肢却演绎了生命奇迹
· 为爱担当用爱坚守的超级志愿者
· 戏里戏外的秦怡都美丽动人
 
 
· 手术后任影做客中国青年网
· 多利他少利我,多刻苦少享乐
· 自我与他人,谁的生命最可贵
· “美丽星空”灿然绽放绝非偶然
· 张丽莉、沈星绽放青春励志
· 鹦歌岭大学生群体引发热议
· 网上激情传递“青春励志故事”
· 浙大校长杨卫再忆竺可桢
· 青春励志故事引发网祭热潮
· 最美乡村教师任影手术成功
 
 
青少年爱国主义网
大学生村官之家
寻找最美丽的心灵
 
共青团中央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