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励志人生  青春聚焦  今日人物  人物预告
图说励志  青春寄语  奋斗历程  采访花絮
活动专区  故事征集  社会反响  媒体关注
励志人物库  励志共青团  微博说励志
 
 
首页 > 青春励志故事官网 > 新闻头条
 
 
百年河大和林伯襄不得不说的故事
 

  1912年4月29日,林伯襄联合河南省学务公所议员王敬芳等九位河南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在开封《大中民报》上发布一篇《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以下简称《公启》),力陈办学之必要,倡议效法欧美,引进西学,谋求强国富民之道。

  《公启》中说道:“……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或曰:河南留学东岛者不有人乎?何事留学欧美之预备?为不知日本之短期文明,足以飨遗我国者无几,且从前学说,更不适用于近日之新共和国也。百年之计,端在树人;亡羊补牢,晚而未晚。”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说:“林伯襄先生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当时也是怀着一种救国救民的这种热情,这种责任心,成立欧美预备学校,准备派出一部分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回来作为祖国的栋梁。”

  这份《公启》发布后,经过他们这些先进爱国人士的一番努力,终于在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旧址上成立。在当时的河南教育界,林伯襄以诚信笃实著称,他认真负责、敢于担当,有“宽肩膀”之誉,因此预校兴办时,被推举为第一任校长。择定开封铁塔以南,历代河南乡试重地“河南贡院”东半部为校址。而1904年3月,正是在“河南贡院”举行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场考试--会试。

  “初次参观校舍,看到贡院残留的一排一排秋闱试场,上边嵌有天地玄黄等字样……但我们的试场,却分别在几个新式教室内举行,试题发下去之后,就看到一位身穿长袍马褂、分头革履的年轻先生,进入试场。”这是曾就职于美国农业部的预校毕业生涂心园在自己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忆往》中回忆自己1918年参加入学考试时候的情景。

  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学春说:“贡院和学校是有差别的,首先名字不一样,其实它是反映了一个办学理念,过去的新式学堂还叫学堂,是皇上让办学堂,那么我们现在是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我们变成学校,学校是什么,就是老师教学生。”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首任校长林伯襄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旨在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开放式大学。

  1912年8月25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次招生,首届设英文科两班,预招录120人,实际招生140人,超出预计招生人数,最后只得分为三个班。原本还担心招不来学生的林校长欣喜地发现,渴望新学的报名者积极踊跃,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大有人在。

  “记得在县高小读书的时候,同邑就有好几个留美预校的学生。他们寒暑假返家时,都是制服革履,神采飞扬,令人羡慕不已。我被祖父鼓励,时常怀抱当洋学生的野心。”涂心园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幼年时对西学的向往。

  河南留学欧美预校开始定的学制是4年,后来参照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制改为5年。因为这种学校当年国内很少,教学无模式可循,学校的教育主要以西方教育为蓝本。

  课程设置摆脱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窠臼,外语教学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外语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0%,西洋史、地理、数学、化学等课程皆用外文原版授课,学生均能用外语会话、作文等。每次举行出国留学考试,预校被录取人数都要超过其他大学豫籍学生被录取人数的总和。

  注重教师队伍,对学生“既仁爱又严格”

  如今在河南大学的校园里依然保留着当年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时期的教学楼六号楼,以及学生当年的宿舍--东一、二斋和西一、二斋。木制的地板、楼梯,宽敞明亮的窗户,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学生宿舍楼都融入了西式的建筑风格,仿佛向世人彰显着自己历史使命。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学校的教员大部分有留学背景,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外籍教师。

  林伯襄不惜重金延揽人才,从严择师而又礼贤下士。林伯襄办教育,最重师资,他常说“办学就要办得个名堂,没有好教习,学生能学到什么?!”为了请到好老师,他不惜重金,聘请哈亨利、伊福兰等有名望的外籍教师,延揽省内外知名教师张维元、王北方、孙孟刚等。每一个新来的老师,他必跟着听一两周的课,然后决定是否正式聘用。对于聘用的老师,他极其敬重,当时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吴肃也在预校兼课,每周两次从开封南关来校讲课,林伯襄必派车接送,如果遇到刮风下雨,他都亲往校西的惠济桥上迎候。预校的教师,没有不被他感动的。

  对待学生,林伯襄则是宽窄有度、关爱有加,数年如一日,执行校纪则不畏权贵、不徇私情。青年学生受感化至深,接触过或者没有接触过他的学生都甘认他的门人。

  预校的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大多是第一次远离家人,林伯襄以校为家,白天随时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既仁爱又严格”;晚上就寝时,他手提小马灯到各宿舍巡视,安顿秩序,为学生盖好被子,待学生安寝,才离校回家。这样的生活,林伯襄无间风雨,数年如一日,因此每个学生都“尊敬佩服他”。

  学风严谨,造就百年“铁塔牌”学子

  1919年第三届英文科的学生黄玉璋在其《河大回忆录》中写到:“留美学校头两届受林校长影响很大。林校长为人正派,热心校务,听课查斋,对学生要求严格,甚至连脖子纽扣不扣也不放过。他虽不召集学生讲话,但时常和同学交谈,着重身教。同学们对他都亲而敬之,从而为留美学校树立了严肃的校风……学生们在林校长的教导下学习踏实,对河南后来的教育、文化诸方面有较好的影响。”

  在林伯襄影响下,预校形成了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因学校毗邻铁塔,又有如此校风,人们都亲切地将该校学生称为“铁塔牌”。学校很认可这个别号,干脆把铁塔印在了校徽上,于是这个名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百年来河大学子共同的别称。

  预校以管理严格而闻名,同时,课余文体活动形式多样。任内四年,林校长把预校办得有声有色,朝气蓬勃。教学严肃认真,管理严格细致,学术活动生动活跃,校园文化热烈欢快,首开河南省男女同校之先河。

  1916年袁世凯称帝,林伯襄对这种倒行逆施极为不满,当年即愤然辞职返乡。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深孚众望的教育家应人民政府的邀请,出任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56年11月26日,病逝于开封。

  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校园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个别建筑保存至今,我们也只能从为数不多的遗存的照片中,窥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当年的影子。

  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百年岁月的磨砺,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河南大学锻造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铸就了宠辱不惊、沉着稳重的办学风格,成为蔚然屹立于当今中国大学之林中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厚大学精神的现代大学。

  河南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形成,要归功于历史岁月的千锤百炼,也要归功于林伯襄等诸位先贤们在艰难环境中的筚路蓝缕、敢为人先。刚毅厚重的河大精神和开放拓新的河大品格,永远是流淌在河大人心中的文化血统和精神魂魄。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钊汐)

  记者手记:

  在河南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作为一名从河南大学走出来的“铁塔牌”学子,不禁要对林伯襄先生致以我最深厚的敬意!

  自“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建校起,历史把河南大学和“林伯襄”这个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河南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影响着众多河大学子。

  希望百年母校继续发扬壮大,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林伯襄》(http://qclz.youth.cn/lbx)

编辑:吕夏池 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

分享到:
 
·像青春一样怒放
·"青春表达"融入“中国梦”
·53份大学校长毕业致辞:教诲之余充满知识分子情怀
·支教博士尼加提·艾买提:给学生播撒温暖阳光
 
· 霍金: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 船王卢作孚:梦寐毋忘国家难
· 7.21北京暴雨夜救人农民工
· “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
· 林俊德院士一生的最后48小时
· 大学教授谈钓鱼岛:爱国讲动机
· 吕萌:“芭蕾王子”的青春舞步
· 没有四肢却演绎了生命奇迹
· 为爱担当用爱坚守的超级志愿者
· 戏里戏外的秦怡都美丽动人
 
 
· 手术后任影做客中国青年网
· 多利他少利我,多刻苦少享乐
· 自我与他人,谁的生命最可贵
· “美丽星空”灿然绽放绝非偶然
· 张丽莉、沈星绽放青春励志
· 鹦歌岭大学生群体引发热议
· 网上激情传递“青春励志故事”
· 浙大校长杨卫再忆竺可桢
· 青春励志故事引发网祭热潮
· 最美乡村教师任影手术成功
 
 
青少年爱国主义网
大学生村官之家
寻找最美丽的心灵
 
共青团中央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