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励志人生  青春聚焦  今日人物  人物预告
图说励志  青春寄语  奋斗历程  采访花絮
活动专区  故事征集  社会反响  媒体关注
励志人物库  励志共青团  微博说励志
 
 
首页 > 青春励志故事官网 > 新闻头条
 
 
今日励志故事船王卢作孚:梦寐毋忘国家难
 

  1925年,卢作孚在上海碰到了老友恽代英,恽代英极力劝他南下广州,一起革命救国。卢作孚却认为自己参与了几次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因此打算通过实业和教育来救国。恽代英见他态度坚决,只好与他约定“一个搞革命,一个搞建设”,将来“殊途同归”。

  1927年,民生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卢作孚接任了北碚峡防团务局局长一职,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时,还对峡区积极开展了乡村建设实验。

  三年后,恽代英在广州领导起义时不幸被害。此时,卢作孚在北碚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还在四川率先架建成了乡村电话网络,甚至为这座小县城建起了一座温泉公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有18所内迁的科学团体和教育机关搬进了北碚,英国学者李约瑟为此曾经撰文说,“中国最大的科学中心竟然在一个小镇上。”

  宜昌大撤退 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有人说,“1938年秋天,当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生死存亡全掌握在一个船运公司企业家手里时,这段故事的传奇色彩就更显浓厚。这个企业家叫卢作孚,他率领民生公司完成了著名的宜昌大撤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陷落,淞沪败退,南京惨遭沦陷。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军队节节败退。1938年秋天,武汉告急。

  这时,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江边小镇--宜昌。

  宜昌,一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距离武汉只有300多公里。日军如果从武汉步行,上午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宜昌,开车只需要几个小时,飞机更几乎是一起飞就能立即投弹轰炸宜昌。

  此时,小小的宜昌城已被滚滚而来的3万多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9万多吨物资给撑得爆满。从宜昌城区通惠路到驳船码头,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栈、学校,都挤满了人,露宿街头、栖身屋檐的人也不在少数。

  政府官员、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学生和教师、普通百姓、大量从各地转来的孤儿难童……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从这里换船撤往重庆。

  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和装备在等待,他们急着通过长江航线奔赴战场,给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的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33集团军以支援。

  大量的武器弹药、汽油和中国的兵工业、航空工业、设备制造业、能源工业、轻工业等,共计9万多吨的战略物资和工业生产设备也在宜昌等待着转移,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也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

  眼下,日军正在疯狂地向宜昌推进,敌机不停地飞临宜昌轰炸。

  更为可怕的是,40天后,长江就将面临枯水期,大型轮船将无法航行。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卢作孚的民生公司是最重要的运送力量。

  1938年10月23日深夜,卢作孚临危受命,赶赴宜昌,指挥人员和物资的转运工作。

  按照以往的运力,转移完所有的人和物资需要一年的时间。整整一个通宵的会议之后,卢作孚参考前一年枯水期的航行法,拟定了一个“三段运送法”的运输方案。

  1938年10月24日,民生公司第一艘满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在卢作孚亲自护送下,第一批上船的几百名孤儿难童,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

  这一天,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了。

  24只轮船开始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为了争取时间,大撤退的船只白天航行,夜间装卸,昼夜不息。

  于是,不论白天黑夜,宜昌江边声响震天,2000多名装卸工不停工作,拼命把尽可能多的物资运送上船,民生公司轮船的汽笛声也响个不停,天上日本人飞机轰炸的轰鸣声也不绝于耳。

  40天后,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早已运完,物资也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各码头的物资都不见了。 

  当日军进入宜昌时,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就这样,宜昌大撤退如奇迹一般成功地落下了帷幕。

  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这些重建的工矿企业,迅速组织生产,大批枪炮和其他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向前线送去。

  可是,民生公司牺牲巨大。面对巨大的运输量,民生公司的运费不升反降,甚至低至平时运费的十分之一,损失多达400多万元。

  事后,卢作孚说:“这一年,我们没有做生意,我们上前线去了!”

  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16艘船舶被炸沉,117名员工牺牲,76名员工伤残,运力比战前减少一半。

  不能忘记“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

  抗战胜利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以此作为向沿海、远洋发展的基地。

  到1949年,民生公司员工发展到9000余人,江海船舶148艘,在长江沿线和中国沿海各港口、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发电厂、港口、造船厂、银行、保险、纺织、钢铁等60余项实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集团。

  华人船王包玉刚曾说:“如果卢作孚还健在,就不会有我今日的包玉刚。”由此可见,卢作孚在近现代中国航运业上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滞留在香港和海外的民生公司轮船陆续驶回大陆。他决心与民生公司一起,建设新中国。

  1952年,卢作孚在重庆不幸逝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卢作孚,我们永远怀念他。(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琪红编写)

  记者手记:

  正如伦敦在2012年夏季奥运会上推出的口号--“激励一代人”一样,选择卢作孚这个人物,绝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人的故事。

  在那个国家危难的年代,涌现了许多与卢作孚一样的青年爱国志士。他们或“革命救国”,或“教育救国”,或“实业救国”。

  比如与卢作孚约定“一个搞革命,一个搞建设”、“殊途同归”,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人恽代英;

  比如特赴宜昌宣传抗日、护送战时难童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

  比如与日军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

  比如在长江进入枯水期后,成千上万的岸边赤身光脚、口喊号子将运送物资的轮船在长江上游拖行的渔民船工……

  与其说他们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不如说他们代表了在国难年代威武不屈的一代中国人!

  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卢作孚》(http://qclz.youth.cn/lzf/)

 
 

编辑:李盈盈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像青春一样怒放
·"青春表达"融入“中国梦”
·53份大学校长毕业致辞:教诲之余充满知识分子情怀
·支教博士尼加提·艾买提:给学生播撒温暖阳光
 
· 霍金: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 船王卢作孚:梦寐毋忘国家难
· 7.21北京暴雨夜救人农民工
· “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
· 林俊德院士一生的最后48小时
· 大学教授谈钓鱼岛:爱国讲动机
· 吕萌:“芭蕾王子”的青春舞步
· 没有四肢却演绎了生命奇迹
· 为爱担当用爱坚守的超级志愿者
· 戏里戏外的秦怡都美丽动人
 
 
· 手术后任影做客中国青年网
· 多利他少利我,多刻苦少享乐
· 自我与他人,谁的生命最可贵
· “美丽星空”灿然绽放绝非偶然
· 张丽莉、沈星绽放青春励志
· 鹦歌岭大学生群体引发热议
· 网上激情传递“青春励志故事”
· 浙大校长杨卫再忆竺可桢
· 青春励志故事引发网祭热潮
· 最美乡村教师任影手术成功
 
 
青少年爱国主义网
大学生村官之家
寻找最美丽的心灵
 
共青团中央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