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地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相关背景介绍:
1916年5月,27岁的李大钊结束了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祖国。当时中国正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22日、29日陈宦和汤芗铭倒戈给袁世凯致命一击。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谩骂声中不治而亡。为进一步施展抱负,梁启超、汤化龙等人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主持编辑工作,李大钊正式出任《晨钟报》编辑部主任。
《晨钟报》编辑部同仁合影,前排左起第5人是李大钊同志。资料图
李大钊同志满怀着创建“青春之中华”的兴奋心情,从上海来到北京。经过两个月的筹备,《晨钟报》于8月15日创刊。他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第一次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心声——创造青春之中华,号召青年冲破旧势力的束缚,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斗争。
《晨钟报》创刊号,李大钊同志发表《“晨钟”之使命》 资料图
在另外一篇《“晨钟”之青春》中,李大钊进一步呼吁:“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他大声疾呼,中国的有志热血男儿,不应只是信誓旦旦地去辩论“白首中国之不死,得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李大钊炽热的爱国情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为实现理想而不避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俭朴做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所有中国人永远的财富。作为青年的良师益友,他经常向当时学生推荐进步书籍,热心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频频拿出薪水资助家境贫困者交学宿费,号召广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李大钊认为“青年者,国家之魂”,也为创造青春的中华而大声呼唤。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李大钊毫不犹豫地成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斗士,他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以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呼吁有志青年,取“一切白首之历史,火而摧焚之”,专以创造青春中华的历史职责为己任,则定可以“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坚信共产主义的真理,坚信理想,坚信青春之中华的诞生。(编辑:吕夏池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