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留学归来已3年的徐特立始终坚持着自己早先立下的“教育救国”职志,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办学工作,可危局之下,一场腥风血雨却已不期而至,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血腥大屠杀,掀起了各地反动势力疯狂镇压工农民主运动的风暴。4月27日,为了抗议15天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徐特立发动他主持的三所师范学校近千名学生,参加长沙十万人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近一个月后,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又在长沙悍然发动马日事变,造成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
看着自己亲手培养的部分学生去屠杀自己亲手培养的另外一部分学生,现实的残酷让徐特立幡然领悟,教育救国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已然行不通。而受到此前事件的影响,他本人也已经登上国民党的通缉令,只得四下躲避,潜回家乡。此间,徐特立偶遇了曾经的学生李维汉,就此在浓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之下,他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特立先后信仰过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追随孙中山参加过国民党左派,自发地产生过无政府主义情绪,一度还试图参加江亢虎的社会党,终究不认为这些政治派别是自己应有的政治出路,也因此一直难免彷徨、困惑。然而此后,正如毛泽东在徐特立60大寿贺信中所说: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这一年,徐特立恰好50岁,正可算是“五十而知天命”。
为革命,为教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徐特立参加共产党以后,青春焕发,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朱德在徐特立七十大寿时为其题词“徐老七旬大寿 当今一圣人”。资料图
南昌起义时,他在林伯渠的配合下成功策反暂代江西省长职务的故交姜济寰,最终促成起义时姜济寰以代理省长名义下令守军放下武器,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基础。
1931年,徐特立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当时,正部长瞿秋白在上海工作,未能到任,教育部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徐特立负全面责任。埃德加·斯诺后来到陕北采访得知,“他所担负的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徐老老当益壮,是不会感到气馁的。”“群众教育在稳定的苏区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有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这甚至包括晏阳初在洛克菲勒资助下,在定县进行的‘豪华’群众教育试验。”
1934年,57岁的徐特立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老兵。一路艰险,可他还是不忘抓住一切机会教指战员们学习文化。据徐特立的孙女徐禹强介绍,长征路上战士们之间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人民教育家徐老,长征路上事文化,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每天学习二三字,一年学会八九百,学好文化好当家。
后来,红军到达陕北,徐特立创办鲁迅师范,用新文字扫盲,为抗日根据地也为全党培养了第一批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1940年,徐特立又出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试行教育、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思想,为抗战建国培养革命队伍奇缺的科技人才。
1949年,出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的代表在中南海合影。资料图
前排右起:毛泽东、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刘少奇
后排右起:齐燕铭、陆定一、周恩来、邢西萍、彭真、陈云、李克农、刘澜涛、安子文
值得一提的是,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之初,有人提议没有条件办学,困难太大,自然科学院可以从缓建立。徐特立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应该尽早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自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以适应战争和建设的需要。于是他不顾一切困难,接受了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任务。没有凳子就用砖块木头代替;没有课桌就弯着双膝解决;没有纸笔就用鸡毛管或树枝在地上写;没有房屋就发动大家动手挖窑洞……最终,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下,我党第一所自然科学大学终于诞生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这所大学最终成为了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时,徐特立已是一位古稀老人,可他热情不减当年,仍朝气蓬勃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曾担任过中宣部副部长,兼任教育研究室并党史资料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历史学会并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主席,同时为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务委员,政务、学术活动始终十分繁忙。
彼时,徐老以各种方式关心、指导着教育工作:或报告讲演,或撰文著述,或视察调研,或接待来访,或书信交流……不遗余力地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奉献着光和热。这位坚强的老战士,用自己尽善尽美的一生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品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68年11月28日。
91岁高龄离世,徐特立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谱写出了也许是一个教育家可以期许的最为辉煌之成就,而一世为师、一世为人,人们对他的赞誉早已穿越时光,留在了世代后人心间--
在毛泽东眼中,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在刘少奇眼中,他:“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在周恩来眼中,他:“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在朱德眼中,他:“当今一圣人。”
在任弼时眼中,他:“延安青松。”
在彭德怀眼中,他:“徐老是人民的教育家。”
在谢觉哉眼中,他:“孔子不足高,墨瞿差可比。”
在张澜、沈钧儒、郭沫若、楚图南等68人眼中,他:“长松特立,民众之望。”
在董必武评价眼中,他:“晚节全持好,堪为我辈师。”
他,就是中共“五老”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中国青年网记者 贾元熙 编写)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徐特立》(http://qclz.youth.cn/xt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