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经百战,“虎将军”不负盛名
徐海东驰骋疆场,骁勇善战,被誉为“虎将军”。而他得名虎将正是由于两次主攻。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镇建立,徐海东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年底,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翌年2月初,漫天大雪,徐海东率领的红军在河南省潢川县附近的豆腐店一带与敌人展开了恶战,敌第二、第七十六师突然从河南方向压过来,徐海东所率的第三十六团成为了敌人的主攻目标。
苦战一天一夜后,前沿阵地终被敌人突破,三十六团伤亡严重,徐海东的警卫员负重伤,司号员也阵亡,命令无法传达,只见徐海东亲自冲上高地吹号指挥,战士们见团长上了前线,退下来的又纷纷冲上去,只听徐海东高喊“共产党员牺牲也要向前倒!”
徐海东的出现极大地振奋了全团指战员的斗志,陈赓师长三次派人,向三十六团传达“坚决守住”的命令,徐海东的回答是:“一定守住,请首长放心,人在阵地在”。
部队苦战三天三夜,敌人发动大小20多次冲锋,都没能越过三十六团的阵地,殊死的决战进行到第四天下午,敌人泄气了。此时,红军总指挥部发出反击命令,包抄敌人的部队赶了上来,前后夹击,敌军全线崩溃。
战后十二师师长陈赓激动地说:“三十六团这一仗打得好,徐海东同志真是只老虎。”
红四方面军在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兵力达到了4.5万人,成为仅次于中央红军的红色劲旅,徐海东也先后被任命为红四军独立四师师长、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
“徐老虎”的威名传播开来,随后不久的战役又让徐海东威名大震。
1932年6月,蒋介石在疯狂镇压和平息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同时,纠集30万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采取了错误的作战方针,加上战术指导上的失误,使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开始时就陷于被动局面,为了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部队离开苏区向西转移。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鄂豫皖省委集中分散各地的原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的2个团和红二十七师的3个团,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
红二十五军重建后,分散活动两个多月,始终未找到有利战机。1933年3月4日,敌三十五师一〇四旅进占郭家河。鄂豫皖省委侦知这路敌人装备较弱,人生地疏,便决定集中兵力,乘敌立足未稳将其歼灭,把主攻任务交给七十四师。
6日拂晓,徐海东率军到达郭家河东南戴家岗一带。察看地形后,他命令二二〇团和特务营迂回到郭家河东北方向主攻阵地,二二二团从郭家河以南和西南配合夹击,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周围山头上呼喊鸣枪助威。
果不其然,开战不久,敌军一部被歼,其余仓皇逃窜。逃敌窜至二道河东南角,又被徐海东的预伏部队包围于一块洼地之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遭到全歼。这次战斗我军只伤亡了7人,创造了敌我双方伤亡一百比一的战例。战后,吴焕先在省委书记沈泽民面前称赞“徐海东会打仗,是一员真正的虎将。”
来自“青山大学”的毕业生
有人这样描述徐海东的指挥艺术,“在他所指挥的战役中,失败的时候很少。而他最喜欢的战法,是一种出其不意的奇袭,总是从对方的侧后方去攻击其中心,使敌人措手不及地溃退。”在徐海东的胸中似乎有本活“兵书”。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红军将领竟是靠自学以及丰富的战斗经验成长起来。
那是1934年3月的一天,徐海东带领队伍刚刚到达皖西中心区葛藤山一带,还没站稳脚跟,东北军五十四师便尾追而来。
面对优势敌人,徐海东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以小部兵力调动敌人,大部兵力隐藏在翼侧实施突然袭击。敌人果然上当,误把小部红军当主力,倾其全力实施打击。不料侧后突然军号大作,枪声四起。敌人顿时慌作一团,除了一个营逃跑外,其余势力全被歼灭,敌五十四师代理师长刘树春一并被活捉。
战斗结束后,这个当初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官对徐海东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诚惶诚恐地向徐海东问道:“徐军长,您是黄埔几期?”徐海东摇摇头。
刘树春又问:“那您一定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徐海东也摇摇头。
刘树春十分诧异:“那您在哪里读过军校?”
徐海东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乐呵呵地告诉他:“你别再问了,我既没听说过保定的课,也没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
巍巍大别山在早春的暖风中泛起层层绿波,衬着点点鲜花。这是英雄的山,不屈的山,母亲的山,光荣的山。她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造就了多少钢铁战士。在她的怀抱里,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已经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