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物推荐
德之凤 舞大爱——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邹德凤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3-08-26 11:29:48    中国青年网

  邹德凤和太阳村的孩子们在一起。柴建胜摄

  8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邹德凤在万众瞩目中,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手上,接过了充满荣誉和责任的第44届南丁格尔奖奖章,由此成为我省时隔10年后第二位获得护理界这一至高荣誉的人。

  邹德凤,恰似一只凤鸟,披着华彩祥衣,领着一群追随者,在天地间,将人道、博爱和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翩跹成一段段绚丽的舞蹈。

  一个普通的人,干着一件平常的事,但因为坚持,就成了不凡

  8月17日,又一个周末,邹德凤习惯性地开始了一天的义诊。不同的是,除了熟悉的志愿者,还来了一些陌生的记者,扛着摄像机要记录她的一天。她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消息已经小范围传开了。

  可谁知道,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邹德凤曾经是那样的孤独!一个人,照顾169名老人,一个人,默默前行40多年,邹德凤怎么可能没有酸甜苦辣的种种感受!她拿出工资奖金资助他人,总数达20余万元,家人对此不理解,丈夫称她“老宋”,老往外送东西;她走门串户做义工,有些居民投来异样的眼光;她对职业近乎疯狂的敬重,也让部分同事颇感诧异,视为另类……

  自1992年发起成立铁路中心医院志愿服务组,20多年了,邹德凤爱心奉献的涅槃之路走得艰辛,但走得坚定。

  用“不理他”这笨笨的一招,她平顺了丈夫的怨气。后来,丈夫坦诚地跟邹德凤说:我也是共产党员!言外之意,邹德凤听懂了,幸福立马就像春水涟漪。受母亲影响,女儿陈冲大学时就热爱公益,大二时入了党,如今已是上海航空集团一名党支部委员。

  令邹德凤欣慰的是,多年的坚持,开始让她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粉丝。

  不高的个子、稍黑的皮肤、微胖的身材,走路有些快,除了穿着红十字志愿服务T恤,57岁的邹德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是什么人格魅力让众多志愿者对她如众星捧月般?

  “她总是给别人做事,一刻不停地忙着。”志愿者曾莉斯说。考虑到邹德凤精力有限,医院调曾莉斯来为她打下手。在1个月的时间里,小曾就完成了从组织分配到志愿追随的转变,快乐地做起了邹德凤的“秘书”。

  “她做义工认真、严谨,样样都很投入。”志愿者伍兵华说。2009年,伍兵华开始跟着邹德凤做公益,一干就是4年。每到周末,他就条件反射似地来了。

  “志愿服务是她的习惯,自然而且快乐。”志愿者李三多说。在年初的一次志愿者交流会上,李三多认识了邹德凤。一番交流下来,李三多被邹德凤的经历征服了,很快就加入了邹德凤的团队,成了骨干。

  对于大多数邹德凤服务的老人来说,邹德凤是他们感情的寄托,是他们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8月17日一大早,77岁的吴秋娥老人就站在阳台上,等着邹德凤。老人脑偏瘫,前些年几乎不能走路,是邹德凤几年如一日地给她按摩,带着她做运动,让她重新站了起来。见到邹德凤,吴奶奶嘴上没说什么,脸上的笑容却始终没有停。量血压,测脉搏,简单的体检过后,邹德凤握着老人的双手,交叉着往后抬,同时嘴里数着数:“一、二、三”。吴奶奶跟着大声喊“一、二、三”,声音里满是欢乐的滋味。邹德凤说,吴奶奶过去这样的动作一个也做不了,现在能做十几个了。然后是压腿,又是快乐的数数声:“一、二、三”。声音在楼道里荡漾,引得邻舍纷纷来和邹德凤打招呼:“邹医师来了啊!”

  这一天,92岁的汪溥也早早把院门打开了迎接邹德凤。此前,邹德凤一直在照顾汪溥的爱人,2006年汪溥爱人过世后,邹德凤就转为照顾汪溥。在他《我的九十年》书稿中,汪溥深情回忆了邹德凤照顾他妻子的往事。他说,之所以要写下这件事,是“要让我的子孙后代们都记得邹德凤的大恩大德”。

  上楼,下楼,在铁路社区一村一村地转,一楼一楼地跑,40℃的高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个上午下来,腿脚酸痛得不行,邹德凤却还在一路小跑着,希望能多到一家,多看望一位老人。

  这一路,邹德凤一遍一遍地走,竟然走了十几年。

  从“累不死的小丫头”到“超级义工”,敬业,是她根深蒂固的本性

  今年年初,同事柴建胜随同邹德凤去南昌太阳村看望孩子,被随后见到的一幕震撼了:“一看见我们,太阳村的孩子们就飞奔过来,一名红衣女孩一把抱住邹德凤,眼泪叭叭地就往下掉。这情景,还以为是久别的母女重逢了。”

  热爱摄影的柴建胜迅速捕捉到了这一镜头,并把它放到自己的博客上和网友分享。邹德凤的亲和力,感动了无数网友。

  16岁进入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后,邹德凤就被大家公认为最不怕脏、最不怕累、最不怕危险、最有爱心的医护人员。“累不死的小丫头”、“铁路天使”、“超级义工”是同事们不同时期送给她的3个绰号,而这3个绰号,精准地概括了她一生的追求和奉献。

  1974年,南昌铁路局沿线十多个站段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疟疾疫情,邹德凤主动请缨。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背着沉重的大药箱乘火车奔赴各站段,为患病职工发放药品,提供治疗,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就这样整整坚持了1年半时间,最终彻底消灭了疫情。1年半当中,邹德凤行程两万公里,胶鞋穿烂了6双,人瘦了十多斤,“累不死的小丫头”这一绰号于是不胫而走。

  1987年的一天晚上,邹德凤值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因突发脑出血被抬入手术室。当时老人已陷入昏迷状态,脸上和衣服上都是呕吐物,大小便失禁。邹德凤立即投入抢救,但老人终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当时,只有他的老伴赶到,并处于极度悲伤之中。怎么办?看着老人无声地躺在那,邹德凤想:“去世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于是她开始为老人擦身、擦脸、整理遗容,每一项都认真地完成。事后,老人的女儿专程到医院感谢她,逢人就说:“铁路医院有一位爱心天使”。

  2002年,邹德凤加入了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此后的11年,她每天8小时之外,几乎都献给了爱心事业。每到周末,她就带队进社区,挨家挨户上门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为此,她徒步走过了二万五千公里的路程,相当于走完了两段长征路;徒步登上3.5万层楼,相当于攀上了12座珠穆朗玛峰。她累计做义工达1.9万小时,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生志愿者的标准整整5倍,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义工”。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善于思考的邹德凤探索出诸多医疗问题的解决方法。她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医疗领域的薄弱环节——社区医疗服务上,在我省首创了社区护理模式、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模式、临终关怀模式及化解医患纠纷模式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医疗模式,被公认为我省社区医疗服务的先行者。她将探索心得写成论文,分别在《中华护理教育》、《医学信息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并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10项,参编培训教材两本。

  即使是理论,邹德凤也总是从实干中摸索出来,她的《抚触在社区临终关怀的研究》就是由数十件感人的故事凝成的。1993年,一名50多岁的蔡姓妇女身患胰腺癌,内心极度恐惧。邹德凤得知后,每天一下班就赶到她家,反复抚慰开导她。为了让她减轻心理压力,邹德凤经常伸出温暖的手,像抚摸婴儿那样,亲切地抚触她的身体。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从抚触中感受到了人世的温情,情绪稳定下来,最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从那以后,邹德凤先后来到100多位临终老人们的身边,陪伴他们中的20多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2009年,邹德凤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的退休,却引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听说邹德凤要退休了,100多名铁路社区居民联名签署请愿书,希望医院领导留下邹德凤。未料到居民的愿望正巧和医院领导的意见不谋而合,医院不但返聘了邹德凤,还让她担任了医疗服务部的主任,交给了她一个更大的平台。忙碌了一生,付出了一生,邹德凤无怨无悔,但让她不再干工作,她也受不了的,所以也愉快地接受了这份新的工作。居民为此奔走相告,那天,社区竟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溢。

  为什么要坚持?邹德凤说:“我不忍心看到老人们期盼的眼光。我不在他们身边,但总是感觉他们在窗台、在阳台,或者在其他什么地方,看着我,想着我!”

  承诺为江西培养第三个“南丁格尔”,而时间,她希望不再是10年

  在一些人眼里,邹德凤的事迹纯净得像童话,但正是这种纯净,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8月16日,邹德凤一大早就带着志愿者,来到南昌市东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里还挂着另一块牌子:中国南丁格尔养老护理专业培训中心。这是她非常熟悉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她的“干妈”、我省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章金媛和她的团队主要服务的地方。此行,邹德凤是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章金媛致敬。

  “来啦!”人们一边简单地问候着,一边抓紧时间换上红十字志愿服装。前来的志愿者,有的已是70高龄了,有的还是在校的大学生。邹德凤一一和自己的老姐妹们打着招呼,内心满是温暖。2002年,章金媛组建自己的服务团队时,包括邹德凤在内的17名姐妹走到了一起。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大部分姐妹依然还在延续着这一份情缘,虽然她们头发已斑白,手脚已不灵敏。

  举手,宣读志愿者誓词,跳洗手舞,唱《中国志愿者之歌》之后,志愿者分散,来到老人的房间里开始服务工作。

  2003年,章金媛摘取了南丁格尔奖,为江西填补了空白。时隔10年后,她的得力干将、干女儿邹德凤再一次获得这一殊荣,这令章金媛很开心。她对邹德凤说:“我对你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沉下来,把志愿服务和爱心,和专业,和人民的需求相结合,实实在在地帮群众解决问题。”

  “我一定记住,我永远不会忘记大家。”邹德凤动情地抱着章金媛,话语哽咽。她像一个小孩,忘我地享受着这幸福时刻。都是血肉之躯,人哪能没有感情啊!邹德凤常常跟人说,她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土地上,有情,也有爱。当春节万家团圆,她却守在红土地服务台,为匆匆返乡的旅客服务。她不是没有情,只是这情,给了旅客。当休息日人们在家中舒服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她却在烈日下、寒风中,挨家挨户上门为老人体检、按摩,她不是没有爱,只是这爱,给了老人。今天,她更懂得了什么是恩。

  江西“南丁格尔母女”就这样抱着,这一抱,跨越了10年!

  她们相约,一定要为江西培养出第三名“南丁格尔”,而这个时间,邹德凤希望不再是10年!

  可喜的是,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志愿服务正蔚然成风,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志愿者踏着章金媛、邹德凤等前辈的足迹,活跃在扶危济困、志愿服务、捐献遗体、捐款捐物、义务献血、抗灾救灾一线,奉献爱心,匡扶大义。赣鄱大地上,处处可见新时代的南丁格尔、雷锋……

  今年5月,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志愿服务组更名为邹德凤博爱志愿服务团,很快便拥有了4000多名爱心志愿者,仅注册志愿者就达1600余人,爱心团队累计为社会做义工超16万小时,成为我省红十字会志愿护理团队中,发展速度最快、年龄跨度最大、组成人员辐射面最广、活力最强的团队。

  据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主任朱海萍介绍,自2000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心已由初创时期的十几个人、服务于1-2个社区,逐步发展成为包括离退休、在职、在校人员共6000余名志愿者;由当初在街头摆摊,发展到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十多年来,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定期服务于南昌市各个社区,为群众提供科学护理服务10多万人次。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邹德凤的这一梦想定能成真。

  

编辑:刘敏慧 来源:江西日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