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只轮船开始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为了争取时间,大撤退的船只白天航行,夜间装卸,昼夜不息。
于是,不论白天黑夜,宜昌江边声响震天,2000多名装卸工不停工作,拼命把尽可能多的物资运送上船,民生公司轮船的汽笛声也响个不停,天上日本人飞机轰炸的轰鸣声也不绝于耳。
40天后,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早已运完,物资也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各码头的物资都不见了。
当日军进入宜昌时,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就这样,宜昌大撤退如奇迹一般成功地落下了帷幕。
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这些重建的工矿企业,迅速组织生产,大批枪炮和其他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向前线送去。
可是,民生公司牺牲巨大。面对巨大的运输量,民生公司的运费不升反降,甚至低至平时运费的十分之一,损失多达400多万元。
事后,卢作孚说:“这一年,我们没有做生意,我们上前线去了!”
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16艘船舶被炸沉,117名员工牺牲,76名员工伤残,运力比战前减少一半。
不能忘记“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
抗战胜利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以此作为向沿海、远洋发展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