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晚,“《我的祖国》――刘炽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图为音乐会现场。资料图
冼星海的青睐,激起了刘炽更大的热情,他开始接触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并且他继续到民间采风,凭借独特的记谱方式,深藏起许多陕北、蒙古、新疆民歌和他的家乡小调,这些素材犹如条条溪流汇入他心中的音乐之泉。
1940年,冼星海去了苏联,刘炽也从延安鲁艺毕业。他听从冼星海的教诲去了内蒙、河防,大量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就在刘炽19岁这一年,他写出了延安时期的第三部歌剧《塞北黄昏》。
1945年抗战胜利,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东北工作团开展工作,延安鲁艺也组成了一个工作队一同前往,鲁艺各系的师生开始踊跃报名,刘炽也兴冲冲地要求上前线。然而前往东北的名单中,却并没有刘炽的名字。1945年8月底,挺进东北的部队召开欢送会,周恩来也来到了现场。此时刘炽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无奈之下,他冲破警卫跑到了周恩来的面前,对周恩来说“我要去东北”。周恩来回头冲着主管领导周扬说:“他有这个愿望是好事,就让他去吧。”从此刘炽离开了生活8年的延安。
“一条大河”久不衰 烽烟滚滚赞“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音乐,并不受音乐家们的重视,在他们看来,那是一种简单而没有艺术水准的创作。然而刘炽却误打误撞,被挤进了大银幕前。他并没有想到,这些电影音乐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1957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沙蒙,找到了刘炽和乔羽,希望他们能够为正在拍摄的电影《上甘岭》创作歌曲。
刘炽说:“我是以全部的感情和积累投入影片《上甘岭》的音乐创作的。”
沙蒙是个懂音乐的导演,他对刘炽说:“我希望《我的祖国》这支歌能随电影的映出传遍全国。”
刘炽接过沙蒙分镜头本上的歌词,反复吟咏,怎么也找不到感觉,捕捉不到旋律,他觉得这歌词中少了诗的韵律,便连夜找到沙蒙。在刘炽的建议下,又请来了乔羽重写了一首《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