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浙江大学现任校长杨卫致文中国青年网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06-25 10:59:00    中国青年网

  一代楷模 风范永存 
  浙江大学校长 杨卫

  【阅读提示】2月26日,中国青年网推出的青春励志人物竺可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竺可桢先生劳动、创造、奋斗的人生历程,让作为求是创新火炬的接力者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感慨万千!也勾起了所有浙大求是人不尽的思念和缅怀。杨卫校长倾情致文本网《一代楷模 风范永存》,追忆浙大老校长竺可桢。以下是原文。

 
  竺可桢先生热爱祖国,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堪为我国科学家和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是科学救国和科教兴国的先行者。他执着的“求是”精神、卓越的教育思想和显著的办学成就,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篇章。 

 
  竺可桢先生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十三年间(1936-1949),始终倡导与弘扬“求是”精神,广延名师,民主办学,竭尽心力,把浙江大学从只有3个学院500多名学生的普通国立大学,发展成为具有7个学院(文、理、工、农、师范、法、医)、2000多名学生,建制完备、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著名高等学府。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毅然带领浙江大学师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举校西迁贵州遵义、湄潭,历时近9年,行程5000余里,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丽凯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为早期“海归”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竺可桢校长学识渊博、会通古今、阅历中外,善于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倡导“求是”精神,展现人格魅力,探索治校方略,推进办学实践,形成了独具个性、富有特色的现代大学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成为推动浙江大学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竺可桢校长始终倡导“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特定的人格化和个性化精神,是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竺可桢校长在继承求是书院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汲取世界一流大学精华的基础上,于1938年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他认为,“求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西方近代科学的真谛,若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把握住这个共同点。他指出,“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竺可桢校长将“求是”精神阐释为“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强调“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科学精神。 

  竺可桢校长积极倡导“求是”精神,教诲莘莘学子树立“求是”学风,培育做人的品行。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求是”精神在浙大校园蔚然成风,成为浙大师生战胜艰难困苦,坚持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竺可桢校长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首要问题,也是竺可桢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1936年秋,竺可桢校长在新生入学典礼上发表演讲时提出了著名的两个问题,即“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他告诫新生,“诸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他要求学生“致力学问”、“以身许国”,“每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竺可桢校长心目中的大学教育目标,决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在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还提出这样的“领导人才”应具备四项基本条件:一是肯牺牲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二是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和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三是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四是健全的体格。 


  与此相应,竺可桢校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基础,加强思维和能力训练,实施通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他十分注重加强基础课教学,要求一流的教师担任教学;鼓励学生跨院系选修课程,沟通文理;鼓励院系建立主辅修制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率先推行导师制,教师还应负责指导学生的品格修养,通过师生间的经常接触,相互了解,使学生有较多机会从近处体验导师为人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潜移默化地享受到更多更深的教育。

 

编辑:王岑予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