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冯友兰 >> 我的劳动
冯友兰:哲学大师的智慧人生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2-16 11:24:00    中国青年网

毕生的追求:“开创中国哲学的新篇”

  1931年和1934年,对中国哲学界来说是两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两年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胡适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为正统哲学史。为此书撰写审查报告陈寅恪则称“窃查此书,取材严谨,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据了解之同情者,责冯君此作庶几近之”。然而,冯友兰的想法不仅只是如此而已。

  正当冯友兰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之时,一场空前的灾难向中华民族袭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烽火遍燃华夏大地,国家的现状对此时的冯友兰来说“释古”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他也不愿只做一个哲学史家,不愿只循着历史“照着讲”,他还要“接着讲”,开创中国哲学的新篇,为中国文化找寻出路。

  由于战事的紧迫,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兼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和文学院院长。1942年的昆明常有空袭,对于联大师生来说,跑警报是每天的必修课,师生们躲到乱坟堆中依然照常上课。据当年的校友回忆,冯友兰先生有一次站在弹坑里上课,意思是在废墟里也要上课,表达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1963年,毛泽东(右一)亲切会见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左一)。 资料图

  在抗战期间,冯友兰相继完成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南渡八年,冯友兰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也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然而,冯友兰的苦难还没有过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冯友兰是文革中被批斗得最厉害的学者之一,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家被抄,后全家被赶出家门。冯友兰的学生李中华讲起冯先生刚动完手术就被拉去批斗的事情,“那时他已经快78岁,又有好几种病。我记得他有一次刚刚动了手术,前列腺肥大切除,排尿管挂一个瓶子导到外头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被斗了,带着排尿管的瓶子,在北大的第二体育馆批斗,当时好像有中央一级的被批斗的人拉到这儿,冯先生陪斗。而且那是秋天,风很大、很冷。”1968年秋,冯友兰夫妇被允许回到自己的家里,算是宽大处理。

  肉体上的折磨过去了,然而精神上的伤害更甚于斯,文革中冯友兰受到毛泽东的点名批评:“你们要学习帝王将相,就去找北大的简教授,要学唯心主义,就找北大的冯友兰教授。”简先生选择了自杀,而冯友兰先生却和弟子们淡淡地说,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不会自杀。冯友兰一生都把旧邦的革新看成自己的使命。于是,他始终想接着写,一生都在找出路,去探寻一个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

编辑:朱琪红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