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的法律程序,对这样的少年犯,通常是要开除学籍,遣送返乡劳动改造的。他或许会从此跌入生活的歧途,破罐破摔,断送自己的前程。
尚秀云为了能把这少年犯留在北京,按缓刑处理,必须先做通学校的工作,为他保留学籍。于是她带上书记员助手,来到他就学的那所大学,先找保卫科,再找系主任,直至找到校党委书记。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像在为自己的孩子求情。开始校方的态度很明确: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触犯刑律的一律开除,否则其他学生的工作没办法进行。
从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7点,整整5个多小时的“软磨硬泡”,上从国家政策,法律条文,下到孩子的实际情况,积极因素,尚秀云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学校党委书记。书记说,我搞教育这么多年,还少见对失足少年如此高度负责的法官。就冲你们的精神,这个学生我收下了。
就这样,学校破例保留了这位被判缓刑少年的学籍。在缓刑改造期间,尚秀云和校方共同制定了帮教计划,并要求这名失足少年每月来海淀法院汇报。每次尚秀云总是仔细询问他的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询问他的父母身体和精神可好。这样的关怀备至,无私爱心溶化了少年的心,他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改造,悔过自新,平稳度过了缓刑期。一年后,失足少年重新回到了大学课堂。他格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再学习机会,加倍努力,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并一举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从此,这少年和尚秀云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直至他今天学业有成,又喜结良缘。这孩子就是今天的新郎。
其实,在尚妈妈25年的岁月里,又何止是这一个幸运的孩子。尚秀云为她接触的每一个少年犯都操尽了心。这么多年,经尚秀云审理、判处缓刑的少年犯有160多人,她无一例外地帮助他们联系落实接收管教单位,建立帮教档案,实行跟踪随访,为他们争取重新读书的机会,而这一切,她大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拖着带病的身躯来完成的。
别人叫妈妈,自己的孩子没饭吃
尚秀云以一颗慈母的心,对她帮教的少年犯们,总是考虑得细致入微,有时甚至超过了孩子的父母。一位少年犯的父亲,一提起尚秀云,话未出口眼里就溢满了泪水,几次哽咽地说不下去。他说:尚法官为了帮教他的儿子,多次到他家走访谈心,一次,尚法官的腿摔伤了,关节腔积液,还长了骨刺。我家住在5楼,她用胳膊撑着扶梯,一点点艰难地往上爬,5层楼她整整爬了20多分钟。
尚秀云有一个笔记本,那上面记录了她帮教的100多名少年犯的家庭情况、住址和联系电话,并细心地记下了每个孩子的出生日期。每逢生日,孩子们都会收到尚法官寄来的生日贺卡和电话。也因为如此,孩子们的心里话都愿跟尚法官说,都恳切希望经常听到她的亲切教诲。
在那些少年犯的眼里,她无疑是一位合格的“妈妈”。她也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孩子的身上,而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却从小就没能感受到自己妈妈的温暖。
由于工作太忙,尚秀云很少能在孩子们下学后出现在家里,更别说一顿热腾腾的饭菜了。有一次女儿和她生气,哭着问她,“到底谁是你的孩子?是我还是你的那些小被告!”尚秀云说,每次,自己的孩子都只能摸着冰凉的锅碗瓢盆,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进屋吃到热乎的四菜一汤,对一个母亲来说,这最简单的要求,最基本的义务,她都没办法做到。说到这,尚秀云满是笑容的脸上突然变得僵硬,眼里闪着泪花,哽咽了。“不过还好,那样的时候都过去了,现在孩子大了,也理解了我的工作,他们也明白我对他们的爱,知道了我对那些失去自由的孩子们的挽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