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般的爱只为孩子的明天
这些年,尚秀云痛心地目睹了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为了一辆跑车、一次生日聚会、一身名牌T恤,最终成为少年罪犯。而在工作中她又常常碰到这样棘手的问题,一个少年初次犯法,一旦判刑入狱,往往会被社会打上黑色烙印,从此划入另册,一蹶不振,二进宫、三进宫的现象非常频繁。尚法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对少年犯的教育、挽救更有成效,尚秀云大胆提出了新的改革设想:能不能在对青少年犯判决中多判缓刑。她的设想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多年实践经验给予的启示。
重点中学的学生小程,因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在清华大学等地盗窃作案16起,窃得价值4600余元的财物,沦为了罪犯。根据小程的盗窃数额,完全可以判实刑,但尚秀云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挽救这个孩子。在审理案子过程中,尚秀云注意到,这个少年盗窃的财物数额不少,却没有销赃挥霍,赃款全部分给了小伙伴,赃物也全部锁在家里。作案期间,他曾多次想洗手不干。从这些细微现象中,尚秀云敏锐地察觉到小程的良知未泯,加强管教是可能使他重新回头的。
这位少年最终被判了缓刑。但尚秀云身上的担子却更重了。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监改环境,尚秀云几次到小程原来的学校反复做工作,说服学校破例接收他重返学校读书。接下来,便是从法院到学校,从派出所到居委会……一份份帮教计划,一次次回访,一回回谈话,尚秀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失足的小程牵挂、操心。
尚秀云一颗炽心,一片深情,让小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学校后,小程刻苦学习,成绩一跃在全班名列前茅。南方遭受水灾后,他主动把自己攒下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还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一起设立了自行车修理站,义务帮助人们修理自行车。小程缓刑期满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全国一所重点大学,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尚法官领着我,一步步才走上了今天这条宛若彩虹的路。实践证明,尚秀云对少年犯量刑方面的改革是成功的。
十几年来,经尚秀云判过缓刑的少年犯有12名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18名考入各类专业学校和重点中学,6人因确有突出悔改表现被减刑,有的成为火车司机、机车驾驶员,有的成为厨师、服装师、技术员,其中一些人还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重新犯罪率仅为0.8%。
孩子们心中的“尚妈妈”
这些年,尚秀云的办公室桌上,总是堆满了少年犯写给她的思想汇报和信件。许多信中都亲切地称呼她“尚妈妈”,这一声声亲切的呼唤,饱含着孩子们对她由衷的信赖和爱戴之情。
1998年金秋的一个假日,尚秀云参加了一对年轻硕士夫妻的新婚典礼。事前,即将成为新郎的小伙子特意邀请尚秀云。“尚妈妈,是您使我获得了重生,能有今天的幸福。我父母远在家乡,不能来参加我的婚礼,您就是我北京的妈妈,请您以家长的身份参加,为我们祝福啊!”婚礼上,这对幸福的年轻人为尚妈妈敬酒,尚秀云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热泪盈眶。往事也情不自禁地浮上心头。
8年前,一位贵州的聪颖少年,16岁就破格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可入校不久却因盗窃自行车而成为罪犯。他被逮捕的消息传到家乡时,他那一直在乡村小学当教师的母亲经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悲痛欲绝,当场昏了过去。尚秀云因此结识了这个犯罪少年。当她仔细分析了案情后,发现这个少年被告从贫困山区刚踏入首都高校大门,便强烈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贫困与都市富裕繁华的巨大反差,尚未成熟的身心受到刺激侵蚀而扭曲,直接导致了他的犯罪。对这种初犯的少年,尚秀云认为只要对他进行细致不懈的教育,是能够挽救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