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芝
心跳,是他最陶醉的声音。
进藏36年,他还是习惯先用手把听筒捂热,再贴近病人的心房。那个用了12年的听诊器,圆头被磨得锃亮,上面留着边防哨所官兵的体温;胶管有些老化,里面回荡着藏族同胞的心跳。
眼神,是他最难忘的风景。
进藏36年,他几乎走遍所有的连队、哨所、寺庙、牧区。孩子纯洁如水的眼神,老人病痛解除后舒缓的眼神,牧民们因感激而泪花闪烁的眼神,都印在他心底的长长画卷上。
白色,是他最着迷的颜色。
进藏36年,皑皑雪山留下他巡诊的足迹,朵朵白云见证他的医者仁心,藏族同胞送给他的洁白哈达,一万多条,层层叠叠,“嘎吱”压断过家里的木架。
他从1976年开始,36年,每年下乡巡诊的时间超过4个月,与他百万公里行程相携而生的是西藏农村健康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均寿命增长了近20岁。
他22岁扎根高原,36年,12900多个日子,雪花将黑丝染成白发,但踏遍雪山人未老,他的笑容依然爽朗,步履仍旧铿锵。
高原农牧民提到他,总会骄傲地说“咱们的门巴将军”。门巴是藏语里的医生,是最受爱戴和崇敬的两个字。
他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跋涉在天路的生命使者。2012年5月23日上午10时许,李素芝走近中国青年网,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高原“一把刀”
在西藏,生与死之间,有着世界上最近的距离。生活在世界屋脊的人们,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是平原上的2-3倍。
李素芝1978年调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工作时,主管的第一个病人卓玛就因先天性心脏病医治无效,在住院7天后,停止了心跳。
临终前,姑娘求生的双眼紧紧盯住李素芝,没有合上。当白床单盖住卓玛时,李素芝为自己回天乏术感到深深的愧疚。他下定决心攻克在高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一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
医院太平间旁一间不到10平米的旧仓库被改造成了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在这里,李素芝一干就是20年。
当时,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医,没有专门的科研时间,全靠晚上和节假日里挤;没有实验器材和药品,全靠自己掏工资四处托人从内地买;为了做动物实验,壮着胆子去野地里抓野狗;为了节约经费,厚着脸皮去各个食堂讨要狗粮。
有一次,为给一条大黑狗做心脏手术,李素芝在狗房里守了3天3夜,又困又累,他竟躺在地上睡着了。醒来一起身,狗就向他猛扑过去狠狠地咬了好几口,至今他腿上仍留着疤痕……
6000多个日日夜夜,经历大大小小失败200多次,守得云开,终见月明。
2000年11月10日,这是一个医学界值得铭记的日子。历经2小时46分钟,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成功了!
鲜为人知的是,手术的对象,是李素芝妻子姐姐的6岁孙女莹莹。李素芝说:“如果首例手术失败,宁负家人,也不能负藏族人民。”
道贺的电话、短信、信件涌向高原,人们纷纷向李素芝祝贺,他却不住叹息:“让病人整整等了20年,作为医生,我心里有愧!”
手术成功后,李素芝更忙了。36年来,他主刀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重大手术600多例,成功率98%。“雪域神医”、“高原第一刀”是人们称颂他的美誉。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原医学领域,李素芝的贡献数不胜数--
主持研制高原康胶囊、花虫胶囊、高红冲剂等15种新型药品;
发明创新150多项医疗新技术,其中20项世界领先,36项国内首创,87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
研究攻克急性高原病的救治难题,将发病率从原来的50%-60%降低到2%-3%,发病后抢救时间从原来的7-10天缩短至24小时之内……
功成名就之时,有人选择急流勇退,有人选择坐享其成,58岁的李素芝仍旧栉风沐雨奔波在巡诊路上,夙兴夜寐站立在手术台前。
现在的李素芝,在日常处理公务、开会出差、专家门诊、疑难病症会诊之外,每周还坚持做4至6台手术,有时甚至八九台手术,这些工作量是一般医生的四五倍。
在总医院病案室,记录着一组让人过目不忘的数字:仅2012年1月1日至4月20日,李素芝成功实施145台手术,其中112台是风雪巡诊路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