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启动了关于龙芯的研究。张福新也加入到了胡伟研究员组建的CPU设计队伍。“当时我们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觉得做这个对国家这么重要。我们作为信息产业的国家队,没理由去害怕困难。”张福新如是说。怀着这样的梦想,张福新开始了他和团队的努力奋斗。
而当时国家也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并加大对自主信息产业建设的支持。这些政策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年轻人要敢于追梦
在龙芯研制组实验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口号:“求实、求实、求实、创新”。在科研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重脚踏实地地研究和工作,才能换来真正的创新。在龙芯CPU的研发过程中,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项目刚开始时,整个研制组只有十几个人,他们的任务是设计龙芯原型系统。张福新和其他人到处搜集有关CPU设计的资料,分头研读后大家再共同分享讨论。随后便是做C模拟器的设计、RTL设计和验证板卡等,很多环节中都要接触新的东西,面临很多挑战。但大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而是团结起来,利用一切时间攻克难题。回想到当时的状态,张福新说:“那时候大家几乎没有'加班'的概念,能用的时间自然都用上去了。晚上常常工作到两三点。一些问题卡得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启动‘攻关模式’,几个人组队攻关,不解决问题不回家睡觉。说来也怪,经常是正常工作很久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群人熬夜一两天就解决了,以致于后来几乎养成'攻关‘偏执的毛病。”
就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张福新和团队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龙芯CPU的原型设计。2001年,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诞生。到张福新博士毕业那一年,龙芯2号也研发完成。
在他们的鼓舞下,国内多个单位也开始推出了国产芯片,我国信息产业依靠进口芯片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年轻人要勤于圆梦
龙芯2号研发成功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芯片卖出去,实现它的价值。2004年,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成立。2005年,张福新放弃了在北京发展的大好机会,前往苏州常熟梦兰龙芯产业基地任研发部主任。
然而,张福新又开始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大家都是技术出身,对管理、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并不在行。早期的龙芯CPU写不出一份完整的技术说明书,做主板的很多技术参数都要依靠资深人员的经验,要做量产化的产品十分困难。此外,那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他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配套厂商。而张福新这是的角色,也由研发人员转变成为管理者。
这一系列的问题仍旧没有难倒张福新,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懂就学,我拿出搞科研的精神和干劲,摸着石头过大河。”张福新笑着说。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经常工作到夜里一两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他们逐步建立了一条较为完整的自主可控信息产业链,研发了一系列国产电脑和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并逐步进入市场。2009年,常熟市和江苏省政府引入了16万台龙芯电脑用于中小学教学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龙芯已经形成三个系列十余款芯片,最新的龙芯芯片已经非常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张福新总结道:“一路走来有很多艰辛,因为龙芯的梦想连着祖国,我们从未敢懈怠、从未敢止步,总是充满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动力;一路走来更是满心富足,因为龙芯的梦想连着祖国,我们从不感寂寞、从不觉乏力,总是充满精神上厚实的价值感和学有大用的喜悦!”
分享到:中青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