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2009级本科生。
十年苦修一身剑气 四载燕园两袖书声
他是中国男子击剑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他是继叶冲、王海滨、董兆致之后的中国男子花剑“新三剑客”。2012年7月31日,28岁的他在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决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了中国男子花剑金牌“零”的突破,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的里程碑--他,就是雷声。
十年击剑梦圆奥运
雷声与击剑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1994年的一天,还在读小学的雷声因为会用左手拿剪刀而被击剑教练相中。从此,雷声便开始了身为“剑客”的苦修岁月。17岁那年,他入选广东省击剑队并迅速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崭露头角。2003年保加利亚世青赛斩获团体冠军;2006年葡萄牙世界杯首夺个人冠军;2007年三获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并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世锦赛上夺得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个人赛第八名;2009年再获两站世界杯大奖赛团体冠军;2010年,雷声在世锦赛、世界杯多项赛事上获得个人和团体冠军。
2012年夏季的伦敦奥运会,则成为雷声运动生涯最辉煌的一笔。男子花剑比赛首轮比赛,雷声以15-9击败了29岁的奥地利老将斯科塞。1/8决赛,雷声以15-6淘汰了法国人维克多-辛特斯,晋级八强。1/4决赛,雷声以15-8击败阿斯普罗蒙特,入围四强。半决赛中他又以15-11力擒意大利名将巴尔蒂尼,晋级决赛。在最为关键的决赛中,雷声两度反超埃及选手阿布埃尔卡西姆,最终连追4剑以15比13逆转夺冠,这是中国花剑史上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打破了欧洲人对该项目长达116年的垄断。对雷声来说,这堪称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而在这之前的每一个年份和名次,都是雷声十余载击剑生涯所经历的成功与挫败、泪水与汗水的积淀。在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雷声都坚定地以一名剑客的姿态出击、战斗。天赋与勤奋,铸成了雷声的胜利之剑。
伦敦奥运一战成名,雷声一瞬间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青年人的偶像,领奖台上的他,风度翩翩,仪采泰然。然而,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却有另一个雷声--北大学生,这是他在普通生活中的身份与角色。伦敦一战,不是辉煌之巅,而是一段新路程的开启。
漫步剑道求学燕园
“我真的想读书”,这是雷声在2009年参加北京大学入学考试时的话,他的诚恳和期待打动了面试老师,使他成为了一名“运动员大学生”。对他而言,漫漫剑道是他一直以来行走的道路;书山学海,却也是他从小就心向往之的目标。
在聚光灯的照耀下,人们很容易看到奥运冠军雷声的光鲜亮丽,但光鲜背后的辛勤付出却鲜为人知。作为一名国家击剑队的运动员,他需要大量的训练、比赛来保持和提高他的竞技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业也并不轻松,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这样一所重点学府,雷声更要比其他运动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时间的冲突是最大的考验。按照国家击剑队的训练安排,除周末和比赛之外的每一天上午、下午,运动员都安排有训练任务;而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大学上课的时间。雷声经过努力争取,终于获得了击剑中心领导的理解,同意为他制定了特别的训练计划--把他的训练时间都排在上课的间隙,教练为他专门“开小灶”单独训练。但雷声不得不经常要往返于位于北京西五环的老山训练基地和位于北四环的北京大学之间,有时候一天就要在这两个地点之间跑两三个来回。本科头两年的课程相对是比较多的,为了不耽搁上课,在晚上不上课的时候独自训练成了雷声经常的一个自选“课程”。
训练尚可以单独制定计划,遇上比赛时运动员很难特立独行。作为国家击剑队的主力运动员,雷声需要参加国家队大大小小的许多比赛,一出去比赛短则三四天,多则十天半月。为了不落下该听的课程,雷声在一次出国比赛后专程从日本买回一支高质量的录音笔,郑重其事地交给他同寝室的室友,请求他们在他外出比赛时录下老师上课的内容。室友们是最了解雷声好学之心的,课程录音基本上是当天就用邮箱发给雷声。如此,雷声在外出比赛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与北大课堂的同步。书与剑,在雷声的努力“周旋”下,渐渐舞出和谐光影。
分享到:中青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