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行业 我是一个老人”

http://www.youth.cn  2013-03-12 13:22:00  中国青年网

 

  日前,记者来到光启研究院,刘若鹏举着超材料产品向记者介绍超材料的相关情况。 深圳商报记者 陈发清 摄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神秘的年轻人。还在26岁时,他就已成为一家顶尖研究院的院长。但当记者多次感叹他的年轻时,他却说:其实,我在这个行业是一个“老人”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年轻人。短短两年,这个留美的年轻人将一个原来只有五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成为拥有近300人的光启超材料团队,以平均每周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

  这是一个“苛刻”的年轻人。他追求完美,总是提出“不可能的任务”,不达目的不罢休。

  和乔布斯对失败暴怒不一样的是,他“热爱”失败,每次实验失败,他情绪高昂:失败意味着一定有原因,找到原因就一定能进步。

  他,名字叫刘若鹏,一个成长在深圳普通家庭的年轻人。

  初见刘若鹏,看上去的确很普通:有点发胖的身材,衣着普通,但笑容爽朗。

  两个小时的独家专访下来,记者切实感到他的“不普通”:这个人,很可能是中国的“乔布斯”;这个光启,很可能是中国未来的“苹果”。

  1 【北戴河之行】

  史上最年轻的北戴河休假专家

  北戴河——中国具有别样意义的避暑胜地。8月3日,已出差多日的刘若鹏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前往北京万寿庄宾馆报到,第二天下榻北戴河国海宾馆。

  1983年9月出生的刘若鹏,是受邀休假的62位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以至于他还记着一个诙谐场景:不少老专家们纷纷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到底是与自己的儿子一般大,还是与自己的孙子一般大。

  7月中旬,深圳市委组织部通知刘若鹏,邀请其携带1名家属参加今年的北戴河休假活动。刘若鹏才知道这次远行并非一场普通的休假:专家及家属不仅享受着高规格的礼遇,更重要的是,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对各领域高级专家和专门人才的关心,北戴河休假已是中央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这是一份难得的殊荣。

  在北戴河的第一次晚餐是欢迎晚宴,刘若鹏夫妇见到了亲自出席晚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算来,这已是他三个月内第三次与中央高层领导会面。

  今年6月,李源潮在深圳考察时专门参观了光启研究院,再度相见让刘若鹏感到格外亲切。晚宴后,李源潮站在大门口一一送别专家,刘若鹏夫妇对这一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5日一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也来到北戴河,与各位专家见面,并合影留念。中组部随后召开了座谈会,让专家们畅所欲言,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座谈会涉及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文化传承等各种话题,专家们在会上争相发言,甚至对某些问题有着激烈的交锋。除了座谈会,专家们还按照不同领域自发组织了一些小组会。刘若鹏前后共参与了三场座谈会,发言最长的一次有十几分钟。他用李源潮的话形容当时的盛况:“大家在各个方面都忧国忧民”,提出了很多建议和看法。

  座谈会上,刘若鹏提到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如何无缝对接等问题,还向中央领导和专家们介绍了深圳的创新氛围和政策。他向记者重述当时的话题细节:“我非常希望科技与经济这两个要素互动得更多。从科学领域最原始的理论积累进行突破,直到把科学转化成技术、技术向产业转化,光启实际上完成的就是这样一条培育并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这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探讨的模式,做到这一步,那就能往创新型国家迈进了。”

  刘若鹏说,每一年北戴河专家休假的主题都略有不同,今年的主题是“人人皆可成才”。他比着手势向记者介绍,“专家构成很丰富,书法家、画家、导演、医生、教师、律师都有,绝对是跨学科的交叉。”

  与前辈专家在一起交流,让刘若鹏收获颇丰。他说,“通过这种跨领域、跨行业的交流与探讨,我们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盼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能够将这次北戴河休假中好的建议在大会上讨论。”

  2 【刘若鹏其人】

  “隐身衣”发明让他都感到恐怖

  到底是怎样的机缘,让刘若鹏不断受到中央的如此重视?刘若鹏向记者直言,“我就是深圳的一名普通市民,但是良好的家庭氛围给我提供了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刘若鹏均在深圳度过,获得奖学金后他被保送到了浙江大学。回忆起学校的生活,刘若鹏记忆最深的是学校的特殊培养机制,“前两年给你上最难的课,天文、地理什么都得学,后两年就完全放开,想做什么研究就做什么。”

  2003年,大学二年级下半年,刘若鹏开始接触一个国内鲜有研究的领域——超材料。“从那时候开始就确定了自己今后要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本科时候我就发表了超材料的国际论文。”回忆当时的情景,刘若鹏说,“我在美国的导师在2001年就做出了第一块‘超材料’。到2003年,还有一半以上的学术界大腕认为这个是伪科学,没被承认。大家还在为它吵架,一直吵到2004年前后,才确定说‘OK,它真的是一种科学,它确实是有科学规律的’。”

  大学毕业后,刘若鹏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全额奖学金,前往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刘若鹏与团队通过超材料技术研制出“隐身衣”——对指定的电磁波频段内实现电磁波绕过超材料覆盖的物体继续向前传播的能力。这一成果在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后引起轰动。

  “人眼能看到的电子波段其实是非常窄的一段,如果我们把‘隐身衣’的工作频率做到这一段的话,人眼将看不见‘隐身衣’。”刘若鹏说,这个技术连自己也觉得很“恐怖”,如果人们能保证不拿“隐身衣”做坏事,大概会考虑开发“隐身衣”产品。

  这次研究让刘若鹏深刻了解到超材料的随意性和可定制性以及它的广阔前景。他说,作为一种用人造结构按照特殊设计、指定排布形成的人造物质,超材料突破了自然界材料的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固定框架,超越了自然界材料的极限,“传统材料先是考虑材料的性质如何、能干什么,然后再去运用,而超材料是逆向设计的,是想要什么样的材料功能就去定制设计实现,只要有电磁波的地方,就有超材料的用武之地。”

  然而,这门新兴科学在美国不断得到证实和发展的同时,国内对它却几乎一无所知。2010年7月,当时年仅26岁多的刘若鹏坚定地带着核心研究团队回到了深圳,并创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成为广东首批引进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之一,刘若鹏也成为了国内最年轻的研究院院长。

  “其实,我虽然只有28岁,但在这个行业却是一个绝对的老人,因为我很早就参与了超材料领域的研究。”刘若鹏说,自己对方方面面都挺苛刻的,尤其对新技术、产品、性能和系统方面的要求。

  实际上,让刘若鹏和光启受到众多瞩目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光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占领了全球超材料研究的制高点,速度之快令人不得不佩服:近300人的光启团队在两年时间里共申请1800余件底层专利,平均每周申请25项发明专利,占全球超材料领域相关专利的85%。

  3 【产业化之梦】

  用三年时间创建超材料产业

  谈起超材料研究,刘若鹏十分兴奋,时而语速飞快,时而手势翻飞,眼神中透露着百分之二百的自信和勃勃雄心。但刘若鹏的野心显然不仅仅是这个领域内的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要将超材料科学技术实现产业化,造福社会。

  然而,科技产业化谈何容易。刘若鹏说,从源头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国内普遍存在着缺乏中试环节的瓶颈,“通常搞完科研就去评奖了,后面的产品跟进就没人管了。”他解释说,中试就是从实验室的样品到规模化的商品转化的环节,也会进行产品销售和盈利,但不是最大规模的生产,类似药品的临床试验。

  今年7月中旬,即光启研究院诞生两周年之际,发生了一件迈向产业化的大事。光启发起的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生产线在龙岗正式投产,这条花了一年时间建设的项目,总投资1亿元,预计将实现超材料综合产品年产值约5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规模约50亿元。

  目前,正在中试阶段的光启产品包括卫星入户解决方案、无线互联覆盖、特种电磁材料和光子网等。刘若鹏挥舞着一只看上去像油画的薄薄的板子给记者看:“这就是卫星入户天线,像油画一样,直接贴墙上就可以接收信号。”

  记者惊奇之余,刘若鹏口若悬河地介绍:“全世界能做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的就光启一家。传统技术造出来的就是一个‘铁锅’,下雪了不能用,弄不好还挨雷劈,但超材料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刘若鹏话锋一转,指着只有两毫米厚的“板子”说,“之前温家宝总理来参观时还很厚,当时叫做‘电子魔方’,像一块大砖头。”

  为了把“砖头”变成“薄板”,刘若鹏和光启团队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最终的产品让他超乎想象的惊奇。这一年时间里,整个团队经历了上千次的实验失败。然而,每次实验失败,刘若鹏却变得情绪高昂。“但凡失败的东西都能让我很兴奋,只要是什么东西做失败了,坏了,我高兴得不得了,一定会拍照把它保留下来。”

  刘若鹏每天都在紧张地工作,几乎没有节假日。而在年轻人居多的光启团队中,因为工作繁忙而耽误结婚生子的不在少数。刘若鹏总结说,“要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狂是基本条件。”

  从科学到技术,从产品到市场,光启需要打通整个超材料产业的创新链条。包括已经走过的两年,刘若鹏预期用三年时间建立超材料产业。

  4 【光启的未来】

  五至十年成为全球超材料最先进企业

  刘若鹏坦言,这两年自己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这个行业中需要创新和突破的地方实在太多。“全世界都没有超材料行业和超材料产业这个概念,我们既没有设备,也没有测试方式,更没有标准技术,一切从零开始。”

  人才匮乏的同时,国内在源头创新科技产业化上的经验并不多,整个体制、机制没有做到融会贯通,源头创新还没成为全民的精神和文化。刘若鹏说,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无缝衔接,这一模式的创建难度巨大。“如果困难就停滞不前,那我们的产业怎么办,国家怎么办?难道等着国外造好了我们去进口吗?”

  光启通过建院两年间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积累,在2012年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超材料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全力推动超材料中试线和产业基地的建设。

  今年5月,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揭牌暨深圳超材料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奠基的礼炮在宝安西乡响起。项目分三期建设,用地总面积8.8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1万平方米,目前正在紧张建设。用刘若鹏的话说,现在还像个“半兽人”。

  刘若鹏希望,在2013年7月13日即光启成立三周年之际,能让超材料产品在业界树立良好口碑。面对超万亿的市场,“基地绝对不会就光启一家,我们会让很多企业一起来做,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东西,我们只有带动大家一块做,它的整个知识产权、专利、标准才能握在中国手上。”

  基地的建设意味着真正大规模的生产销售,这其中也隐含了刘若鹏心中一个最初的梦想,那就是将超材料产品带进普通百姓的家中,让普通人也能享受使用这项高新科技。

  在刘若鹏的构想中,五到十年后,光启应该是全球超材料领域像“苹果”和“英特尔”那样的公司。一群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率先接触超材料技术的学子,在中国实践着报国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刘若鹏曾表示,希望将光启发展成中国的“苹果”或者“高通”。那么他会否成为中国的乔布斯?他评价乔布斯是位伟人,并谦逊地说:“如果能学会这些伟人真正深处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去为社会做贡献,哪怕真正学会一点点,我都会觉得非常兴奋,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希望国家能产生一批实力强又拥有国际话语权的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方向性话语权,不是一声令下全球的皮带都得降一块钱,这顶多算是贸易话语权;所谓方向性话语权,就像英特尔说下一代的芯片就长这个样子,这是标准、专利和价值链的分配。”刘若鹏对此思索了很多。

  刘若鹏妙语  

  ●但凡失败的东西都能让我很兴奋,只要是什么东西做失败了,坏了,我高兴得不得了,一定会拍照把它保留下来。

  ●我虽然只有28岁,但在这个行业却是一个绝对的老人。

  ●如果人们能保证不拿“隐身衣”做坏事,大概会考虑开发“隐身衣”产品。

  ●要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狂是基本条件。

编辑:刘 哲 来源:深圳商报

返回首页>>

分享到:中青微博

相关阅读
  •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