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回报社会圆我“中国梦”

http://www.youth.cn  2013-11-22 14:50:00  中国青年网

  南开学子入选“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本报记者马超

  最近,“郭鑫”的名字在南开园中备受关注。这位“90后”藏族大学生,是我校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1级本科生。凭借“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项目,他当选“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老师,我四点半下课,从商学院走到办公楼,大概五点钟到可以吗?”当记者拨通郭鑫的电话联系采访时,听筒中传来一个谦逊有礼的声音。

  五点钟,郭鑫如约而至。“老师好!”运动服、大书包、黑框眼镜、阳光的微笑。这个朴实的学生,就是那个提出“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的郭鑫吗?就是那个从大一开始创业并获利百万的传奇“90后”吗?眼前的形象让人很难和那些金光闪闪的头衔联系起来。同学向鲁恩用3个词来形容他:活力、有趣、有逻辑性;队友喻晓这样描述他:高效、可靠、身体力行;而在老师眼中,他孜孜不倦、聪慧敏锐、尊师重道。

  座右铭:知中国服务中国

  大一时,郭鑫从《南风窗》了解到,某县城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10年后原本很富裕的县变成了国家级贫困县。他对此十分感兴趣,于是组建了学习小组并参加了学校的“百项工程”。

  “百项工程”是南开的经典项目,学校为入选项目提供资金、导师、信息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旨在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郭鑫希望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努力,他开始奔波在去农村调研的路上,刚开始的时候,曾无数次被当地居民赶出来,被受访者恶言相向;无数个夜晚,他一个人带着疲惫和委屈,坐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调研的条件也极其艰苦,因为经费紧张,往往五六个人挤在一间房里,郭鑫常常是在桌上合衣而睡。

  经过努力,郭鑫的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他说,作为大一的学生,项目能够入选“国创”,自己很珍惜这个机会,也希望在更宽广的平台上推动项目开展。商学院李莉老师开放的研究生组会,让郭鑫第一次融入到“科研团队”之中。在这里,他学会了最基础的研究方法,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李老师最欣赏郭鑫的地方就是他的孜孜不倦,“郭鑫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一定要弄懂,不停地找导师,不停地提问题。导师不是帮助他解决困难,而是不断引导他在问题中找方法。这也符合我们‘公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郭鑫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郭鑫特别重视调查统计和对一手数据的分析。“‘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的传统。”郭鑫说,“调研的过程就是一个‘知中国’的过程,没有一手的数据怎么做到从事实出发?所以我现在做的东西大部分需要数学的底子。”他曾辅修了数学学院的相关课程,这不仅使他在北美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更为日后开展进一步的调研打下基础。凭借“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郭鑫和他的团队在“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而他也是各获奖团队中年级最低的队长。

  心中志: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在去年的大学生运动会期间,郭鑫曾作为快擦员服务于排球比赛。他还是全国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小时。他说:“只要能够帮助别人,再小再累的事情我也愿意去做。”

  郭鑫告诉记者,最初对“林业碳汇”感兴趣是因为了解到退耕还林使部分农民生活陷入贫困,这些为生态环境牺牲了自身利益的农民兄弟,需要有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的生存发展作出努力,自己则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碳汇林模式在国际上早已有之。”郭鑫说,“1995年国际上提出《京都议定书》,要求每一个国家制定减排总量。中国的‘碳汇林’模式一直是由国家强制实行的,强制面不大,农民也不能从中受益,因此缺少推行此模式的动力。我们团队致力于将‘碳汇林’模式‘市场化’。”

  在导师的建议下,郭鑫和他的团队选定之前调研的河北邯郸邱县作为第一个试点基地。为了能取得良好的效益,作为文科生的郭鑫,硬是自学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和团队一道,引进国际认可的碳汇林标准,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技术标准。而这套标准,在之后的实际操作中,被证明行之有效。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郭鑫和团队不厌其烦地向当地农民传授相关技术,以保证技术标准的真正落实。(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同时,郭鑫还积极联系碳汇的买家,短时间内在江浙地区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渠道,为种树农民能够早日获得收益,提高收入创造条件。在基地建设的那些天,正如队友喻晓所说的那样,他就算前一天忙到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也会很早就精神焕发地出现,快速投入工作,解决各种基地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艰苦努力,郭鑫的“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已在全国18个省100多个县推广。

  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让郭鑫深受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当对自己的道路有信心、耐心,我们几十年就能发展起来,而且能发展得更好。郭鑫说:“有耐心,就是要把小事做好;有信心,就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不要放弃,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信念。”

  真体悟:经历磨难方能成长

  郭鑫说,他最喜欢海明威的一句名言:“你可以毁灭一个人,却打不垮他。”

  5年前的那场汶川特大地震,让当时上初中三年级的郭鑫失去了外婆和爷爷,曾经生活的美好家园也变成一片废墟,痛苦与创伤深深折磨着这位不满16岁的少年。然而,他也亲眼目睹着大灾过后的一幕幕感人场面: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们亲手把水和食物递到他和家人的手上;可爱的解放军叔叔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灾区,并连续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大批相继而来的物资体现着全社会对自己家乡的牵挂……这些不断冲击着这位刚刚经历灾难、失去亲人的少年。郭鑫认识到,如果没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没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灾区人民很难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讲到这里,他的情绪有些激动。“我哥哥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国防生,当时他也加入了抗震救灾的队伍,我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像哥哥那样,像那些志愿者、解放军那样,努力用自己的双手给别人带去帮助。”

  地震后上高中的郭鑫,开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先后调查超过1000余名重灾区学校学生,撰写超过10万余字的调查笔记,形成了一篇高质量心理调研报告。“灾难让我成长,灾难让我变得坚强,”他说,“我现在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只要能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哪怕事情很小,做起来很累,我也要做,因为别人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

  进入南开大学后,郭鑫不忘初衷,在“知中国服务中国”光荣传统的熏陶和“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教导下,他拿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真性情:我的青春我做主

  为了让自己的想法更好地转化成创业实践,郭鑫毅然选择了攻读商学院的第二学位。这意味着他本来就不多的课余时间更少了。每天除了学习好本专业,作好调研,改进自己的创业设想,他还要攻读商科方面的书籍。巨大的压力下,郭鑫还是顺利地撰写好了商业计划书。他为自己的公司取名探元,希望公司能够探索第一,带动整个行业,帮助更多的农民改善生活。因为科研和创业方面的突出成绩,郭鑫获得了天津市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和天津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郭鑫告诉记者,尽管前期创业过程中赚了一些钱,但是钱存在银行里不会乱动,自己的团队有需要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他平时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吃食堂、叫外卖,偶尔叫上三五好友去周边的小馆子“改善”一下,丢了自行车也不舍得购置新的,平时课余喜欢打乒乓球……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和最近频繁受邀汇报个人事迹,郭鑫付之一笑。“其实对于这些我也没想太多,也不觉得自己像个‘明星’,如果大家觉得我的事能够对他们有点用处,我很愿意分享。”

  这就是郭鑫,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行动而又不失阳光、率性的“90后”大学生。他的辅导员刘小茵说:“郭鑫一直有一个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中国梦’,这可以说是他的‘爱国爱群之公德’,而他‘服务社会之能力’也在南开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

编辑:刘 哲 来源:南开大学报

返回首页>>

分享到:中青微博

相关阅读
  •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