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青年走出多彩路

http://www.youth.cn  2013-12-09 11:01:00  中国青年网

  他是一个准80后农民工,与厦门特区一道成长。

  他不断挑战知识、技术的高度,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在特区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人生。

  他用13年的时间,从一个外来工跻身技师行列,成为熟练掌握现代化港口机械维修、监造工艺的“技术状元”;

  他带领班组建立起完备的机械设备履历和技术资料,将大型设备的完好率大幅度提升;

  他监造数亿元的大型设备,提出近百条整改建议,让外国专家叹服。

  他的奋斗轨迹,是千千万万外来工的成长缩影,在他的身上更映照着特区建设者的可贵精神:挑战自我、敢为人先、不断进取!

  他就是冯鸿昌,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海润维修班班长。

  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冯鸿昌的经历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1997年3月,冯鸿昌与10多位同学一道,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南靖分校,到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海天码头实习。

  第一次跟着师傅爬上80米高的桥吊检修,他头皮发麻,双腿打战,师傅温和地告诉他:“抓紧扶手,你慢慢会习惯的。”

  日复一日,登高的恐惧感已消失,他开始能自如地在平台行走,独自爬到高处检查设备。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穿梭不停,远处海天一色,青山如黛……这,让冯鸿昌深深地爱上这个繁忙而又充满诗意的城市。他暗下决心:好好干,争取留下来。

  这一年,冯鸿昌18岁。困难摆在眼前,只学了一年半的汽车维修,从未与港口机械打过交道,没任何实际操作经验。当时公司刚刚起步,只有4台桥吊、8台龙门吊,其中一半是国外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二手设备,故障率高。他每天跟在师傅后面,帮忙递工具,脏活累活抢着干。每次完成维修任务,他都会将故障的判断、维修要领、处理方法等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

  学徒工3个月后,冯鸿昌自告奋勇,单独去处理发动机水管漏水问题,30多分钟过去了,原因还没找到,装卸的车辆已排起长龙……师傅周梁成闻讯赶到,两分钟就解决了故障。

  周梁成是海天数一数二的技术能手,也是我省首批首席高级技师。看到冯鸿昌难过地低下了头,周梁成语重心长地说:“想干好这一行,只有多学习多钻研。”

  学习、钻研,冯鸿昌把这四个字刻入心里。从此,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抱着技术书籍啃。

  1999年,公司从国外引进许多新设备,看着技术主管忙里忙外,他也跃跃欲试,但面对一本本英文技术资料,傻眼了,自己除了26个英语字母之外,认识的单词不足百个。冯鸿昌不甘就此放弃,倔强的他一咬牙,拿出半个月工资,买了台文曲星,抓紧点滴时间一个字一个词啃起来。半年后,他在电脑上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其中的各种技术参数标注得清清楚楚,俨然是一本维修指南。

  不久,领导决定让他负责卡特彼勒柴油机大修,这是他第一次挑大梁。两吨多重的大型柴油机,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虽“技术宝典”在手,但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设计出了几种不同规格的专用工具,大大提高了零件拆装速度。调试、检测、再调试、再检测……仅用一周,冯鸿昌班组便顺利完成这项重任。

  几年来,冯鸿昌带领班组工友完成了近10台进口柴油机的大修、中修工作,并建立起了完备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设备使用中出现“疑难杂症”,很快就迎刃而解。

  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报名参加了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高职班。一年学费6000多元,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1000元。每天下班,匆匆扒几口饭,他就骑1个小时的单车,从公司赶到学校。有人揶揄他:“你是个外来工,没户口没房子,混着过呗,何必这么累啊。”冯鸿昌一笑置之,“正因为是外来工,更应有一技之长,才能得到这个城市的认可。”

  渐渐地,同事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朴实的小伙子在外语、计算机操作、CAD操作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岗位技术水平更是令人惊叹。2001年,他参加厦门第七届职工技术竞赛,以总分第一名摘得港务系统“技术状元”桂冠。这年,他22岁。

  “学习是立身之本。”当别的工友在打扑克、侃大山、沉迷网游时,他自我充电,用知识搭起了一架通向未来的阶梯。他相继获得电大自考大专文凭,拿下高级钳工、计算机操作员等数十个职业资格证书,2007年12月,取得工人技师职业资格;他在狭小的蜗居中硬是挤出了4平方米的书房;昔日的文曲星已被电脑、U盘所取代,但不变的是那颗依然追求上进的心……

  终于,冯鸿昌在厦门扎下了根。

编辑:刘 哲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

分享到:中青微博

相关阅读
  •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