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邹市明 >> 我的劳动
邹市明:用拳头展示中国人的力量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2-21 10:02:00    中国青年网

  他一共参加了三届奥运会,先后拿到了一枚雅典奥运会铜牌和一块北京奥运会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又蝉联奥运会男子拳击49公斤级冠军,用一枚金牌为中国代表队完美收官。

  他不仅是中国奥运拳击冠军第一人,也是中国拳击世锦赛冠军第一人。他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人终于用拳头在奥运赛场上展示了我们中国人的力量。

  他是赛场上的一代拳王,更是赛场外的一位党代表。作为一名80后,他已经连续参加过十七大和十八大两届代表大会。

  他,就是邹市明。一直以来,他都希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在的年轻人传递 “正能量”,激励年轻人艰苦奋斗、永不放弃,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从小爱好体育 拳击缘于习武

  1981年,邹市明出生在革命历史名城遵义市的绥阳县。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则是一名幼儿老师。在父母眼中,邹市明是个性格乖巧、特别懂事的好孩子,三口人的生活幸福而温馨,父母都希望邹市明努力学习,将来考上一个好大学。

  不过,童年的邹市明还想不到那么远的未来,和许多男孩子一样,他活泼好动,喜欢舞枪弄棒,时常幻想在一场场降龙伏虎的搏斗中称王,振臂狂呼在沙发上冲上跳下。邹市明说,他从小就有一种大侠梦,梦想自己能成为见义勇为、劫富济贫的侠客。

  很快,邹市明上了小学,可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身材瘦小、性格腼腆,他总是成为同学们欺负的对象。现在仔细观察他的左眼角,还能看到细微的伤痕留在那里,就是小时候被女孩抓伤的。不过,小学时的邹市明在体育方面已经表现出了特别的天赋和喜好,由于喜欢练武术,父亲将他送进了一所私立武术学校。

  武校学习之初,邹市明和小伙伴们要做站桩一类的基本训练,但练过一段时间,生性爱动的他就呆不住了,每天只能按套路去击拳、蹬腿让他觉得实在不好玩。邹市明的眼光瞄到了旁边的拳击台--拳击队队员们练热了,就把衣服脱掉光着膀子接着练,这给了他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然而,这份对拳击的最初向往却没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妈妈反对邹市明学拳击。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瘦小的男孩实在人小鬼大,1995年,刚满14岁的他就自己做主,瞒着父母悄悄进入了遵义市体校的拳击班。

  这是他向自己“拳击梦”迈近的第一步。那段时间,邹市明每天训练都十分认真,可瞒着父母的滋味并不能说好受,直到有一天,他鼻青脸肿地回家,父母才知道他已经练了几个月的拳击。在少年邹市明的心中,父母对自己的担心终究无法压抑他热爱拳击的决心,他想在拳击赛场上做出成绩,给父母一个交代。

  1997年,邹市明被选进贵州省队,经过努力训练,他在贵州省每年举行的拳击青少年锦标赛决赛中夺得了很好的成绩。当邹市明把一枚奖牌拿到母亲面前,儿子的天赋与决心终于得到了母亲的认可,也稍稍放下了悬着的心。而回想两年前瞒着父母去学拳击,邹市明坦言:“那是我自己拿的一个比较大的主意。”

  成功踏上拳击舞台,邹市明凭借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兴趣,但真正要把拳击作为一项事业,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一时兴起了。它更需要不服输、不畏惧、拼搏向上的精神。幸运的是,邹市明正是这样一个拿定主意就不改变的性情中人,对拳击运动的热爱与坚持渗透在他的生活中,让他的内心日益坚毅、强大。

  后天努力造就的世界冠军

  最初练拳击时,邹市明并没有想过要拿世界冠军,只是简单地希望毕业后找个稳定工作。后来,由于在比赛中不断取得了好成绩,邹市明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获得冠军。从此,拳击成为了邹市明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

  1999年,邹市明被选送到国家队,成为即将参加2000年奥运会的主力队员李正茂的陪练。陪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不能上场参加比赛,但同样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努力,可也正是这段陪练生涯为邹市明日后成功走上赛场奠定了基础。这基础不仅体现在竞技水平上,更是一种心态上的调整与平衡。

  2000年,邹市明给即将参加悉尼奥运会48公斤级拳击全国冠军李增茂做陪练,虽然参赛的不是自己,但是他感觉能与全国冠军训练已经非常幸运。抱着学习的心态,邹市明在陪练时丝毫没有怨言,甚至心存感激,尤其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处于下风的时候,自信心也在陪练的过程中逐渐增强。

  2000年5月18日是邹市明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全国锦标赛预选赛中打败了陪练对象、头号种子李增茂。“那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比赛结束后,我立刻打电话告诉妈妈我打败了全国冠军。”

  此后,邹市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获得20多个全国冠军。在国内赛场已难觅对手的他,把目光投向了国际赛场。

编辑:刘敏慧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