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的一个冬夜,湖南醴陵的黄猫岭下寒冷而寂静。一户清贫的农家燃起了油灯,灯光映亮一对母子的面庞。
“真是舍不得你走。”母亲念叨着,“猛然间一下子走了,心里很不好受。”说话时,母亲的手上一直忙碌,她正在为要出远门的儿子赶制棉衣。
“可你的前程要紧啊!你在外面学习要专心,做事要尽力,不要惦记这个家。”儿子坐在母亲身旁,看着那一针一线的穿行,心中五味杂陈,本想说些安慰的话,却禁不住热泪盈眶,只说着一定会经常回来看望母亲。
这个年轻人叫左权,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去年秋天,他考上了醴陵中学,在学校遇到儿时好友宋时轮。宋时轮向左权介绍了《新青年》、《向导》等读物,还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让从小立志救国的左权兴奋不已。转眼一年多过去,同学间传说孙中山大元帅府主办的广州陆军讲武堂正在醴陵招生。左权已经和同学一起报名并被录取,不日即将奔赴广州。
此时的左权满心期待到外界闯荡一番,学知识,长见识,救国救民。可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日后会参与指挥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会担任红一军团代军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还会参与敌后反“扫荡”乃至“百团大战”的核心策划。当然,他更想象不到,就此别过母亲,自己就几乎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最进步、最淳朴、最本色”的学生
1924年3月,左权踏上了广州的土地。
广州是一个革命的英雄城市,黄花岗起义唤醒了全国人民的觉醒,孙中山又在此创建了广州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早年全国革命的中枢。而刚一到达这个实现理想的圣地,左权就投入到了忘我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