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最美基层干部 >> 文字头条
马传亚:司法战线“女雷锋”街道社区“马大姐”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3-04-24 10:40:00    中国青年网

瘦小清秀、充满亲和力的马传亚。本网记者 赵筱青摄

马传亚与服刑人员交流,让他们对生活有了信心。 本网记者 赵筱青摄

社区群众赠给马传亚的锦旗。 本网记者 赵筱青摄

  中国江苏网4月22日讯(记者 赵筱青)当暴戾的眼神变得柔和、当不满的心灵变得感恩、当哭泣的孩子开始微笑······那一定是遇到了一股叫“爱”的力量。在徐州,就有一位这样的“爱之工作者”,如烛火般向世人传播着大爱的能量。她就是鼓楼区环城司法所所长马传亚。

  4月的徐州充满了春的气息,温暖的微风令人舒适,而记者眼前,长相清秀、笑容可亲的马传亚则是另一股温馨的春风,这位江苏省基层司法行政战线唯一的省部级劳动模范和政法标兵以及“中国好人奖”的得主,她每天都在平凡中行走,用一片真心热心爱心倾听群众心声、解决民生难事,书写大爱人生。她也被广大群众誉为司法战线的“女雷锋”,街道社区的“马大姐”。

  “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有幸福感”

  在马传亚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无限崇高、伟大的名字——雷锋。

  小时候,老师、父母教育要学习雷锋,那时她认为学习雷锋就是做好事,而且是做了好事不留名。因此在坐公交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在放学的路上帮助拉车人推车,节假日捡拾纸张、酒瓶、铁条等卖废品,为困难的人家买东西……

  在马传亚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小学二年级时,与其他三名同学成立了学雷锋四人小组,帮助一位孤寡老人。上学时,她总是想尽办法省下妈妈煮的鸡蛋给老人送去,放学后,经常去老人家,帮助擦窗户、扫地、提水等。

  一年冬天,要过年了,学雷锋小组想为老人置办些年货,捡拾废品的钱不太多,想为老人买鸡鸭鱼肉什么的买不起,有一个同学说有一种人造肉和肉的味道一样的,那就是一种豆制品,他们买了两包给老人送去,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他们的手一个劲的夸奖,几个小伙伴儿心里无比的高兴和满足。

  少年时期像雷锋那样去帮助别人,马传亚内心洋溢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特别深刻。踏上社会以后,她更是把助人为乐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

  2006年5月,马传亚领头成立了“传爱”志愿者服务队,重点为孤寡空巢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同时开展普法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队员由起初的10名,不断发展壮大到200余人,成为鼓楼区推行居家养老的一支生力军。

  传递温暖,她让阳光照进阴霾的心

  2005年,在鼓楼区环城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工作的马传亚,被调到街道司法所任司法干事。从此,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调解矛盾纠纷、安置帮教,就成为她工作的主要内容。经常面对的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哭声、闹声、怨声或骂声,碰到的是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操心不尽的烦事、难事和窝囊事。

  走进马传亚的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收拾得非常整洁,墙上布置着醒目的名言警句、宣传画以及一条条温馨的服务提示,细微之处无不透露出马传亚对工作的热爱。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是马传亚工作的重中之重。“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大多有悔过自新、洗心革面的决心,但他们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需要有人帮他们一把,助他们走出困境。”马传亚犹如和煦的春风,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孕育着一个又一个希望。自2005年来,她共帮助刑释解教人员97名、矫正对象114名,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再入迷途。

  因三次偷盗被判入狱的李某刑满释放后,马传亚就主动走进他的家里,这令李某既感到惊讶也感到反感,惊讶的是回来后还真的有人过问自己;反感的是,好不容易获得了自由,却还要被管着。

  通过观察,马传亚发现,李某是一个敏感的人,过多的干涉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压力,马传亚便把手机号码留给了他,并一再嘱咐:“有事可以对我说。”

  几天后,李某果然来到了司法所。马传亚知道这次是对他进行帮教的一个重要机会。自从监狱回来以后,很少有人以信任的态度同李某真切地交谈。一个上午的谈话,李某感慨地说:“很长时间没有与人说这么多话了,我把这些话一说出来,心理畅快了许多。”

  从那以后,李某隔三差五总喜欢去司法所,找马传亚说话、聊天。马传亚一边疏通李某的思想包袱,一边通过各种渠道为其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李某对马传亚说:“我就是去要饭,也不会对不起你,再也不会去偷了。”

  如今的李某成家立业,有了心爱的妻子,小日子过得平凡却甜蜜,他说,无论如何也忘不了马传亚对他的恩情。“虽然我和马传亚年纪差不多,但是她对我而言就是再生父母。以前对社会有着太多的不满,如今却觉得生活很美好。我真心感激这位大姐!”

  “我有一个好妈妈,她的名字叫马传亚”

  阳光明媚的3月,正值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徐州市铜山区山林地,一位小女孩正挥动着小铁锹植树,《彭城晚报》的记者见到那张天真、活泼的脸庞,忍不住上前抢拍了一张新闻图片,然后问:“小姑娘,谁让你来植树的?”“是妈妈带我来的”,小女孩一指马传亚,满脸自豪地说。

  自2006年以来,马传亚一直照顾着这位没有母亲的孩子。

  2006年,在一次赴监帮教座谈会上,马传亚注意到一位服刑人员情绪异常低落。监狱教导员反映,该服刑人员姓焦,常常整夜不睡觉,站在窗前向外看。马传亚是个细心的人,也是个热心的人,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2002年,焦某被判刑15年,妻子也已去世。当时只有2个多月大的女儿乐乐,跟着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谁知,2005年起,奶奶突发精神性疾病,爷爷又要照顾患病的老伴又要抚养年幼的孙女,日子异常艰难。焦某在狱中无时不牵挂着家中的情况。

  于是,马传亚找焦某谈心,在谈心过程中,马传亚发现,焦某担心最多的是年幼的女儿,他经常说:“我很担心孩子,她没有妈妈,而我这个爸爸又是个罪犯,她会不会被社会歧视?这些会不会给她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减轻焦某的思想压力,也为了孩子的将来,马传亚决定认乐乐做女儿。然而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家里父母的反对,老人说:“现在孩子小,事情少,等她长大了,事情就多了,你这是给自己找麻烦。”马传亚说:“我既然做这项工作,就要为服刑人员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改造,这是我的责任。再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妈妈是多么重要,我只是付出了一个称呼,却能给她带来幸福,我觉得很值。”

  在征得焦某父母的同意后,马传亚当起了乐乐的“妈妈”,帮她联系学校、教她读书写字。休息日,陪孩子游公园、逛商场;假期里带孩子登泰山、游三峡。面对有些人的不理解,马传亚表示,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别的都是小事。如今小乐乐逢人便说:“我有一个好妈妈,我的妈妈叫马传亚。”

  情洒社区,她让群众始终“心连心”

  自2005年来,马传亚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不计其数,调解成功率达100%。马传亚常说,纠纷调解不能有失败,一次失败,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百分之一的调解失败率,可对当事群众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在马传亚办公室的书橱里,整齐地摆放着许多法律专业书籍。马传亚的同事庄华武介绍说:“这都是马传亚处理问题的法宝。”调到司法所工作后,马传亚认真钻研《民法通则》、《安置帮教手册》、《使用调解手册》等与日常生活和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时刻保持着充电状态。

  每当有人问起马传亚为什么对基层司法所工作如此热爱时,她总会笑着回答:“司法所工作虽然琐碎,但是只要看到前来寻求帮助的群众愁苦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就感到非常的满足。”在马传亚的工作札记上有这样一段话表露了她的心声:“群众想什么,我就做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2010年,水苑长桥社区幼儿园因产权不明晰,与业主委员会发生纠纷,双方各纠集30余人,剑拔弩张。马传亚接信后赶到现场,这时现场群情激愤,气氛非常紧张。她和公安干警站在人群中间,扯开嗓子喊:“乡亲们,请冷静下来,相信政府一定会把这件事处理好,如果这样冲动,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后悔莫及!”因马传亚经常在社区走访与居民交情甚厚,他们见马所长如此焦急,话又讲得在理,激愤的情绪渐渐平息,30多人被劝回了。随即,马传亚趁热打铁,和民警、社区干部一道与双方交涉。经过两天两夜的协商,终于达成了协议,化解了矛盾,一场可能引发集体械斗的流血事件得到解决。居民们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不是马所长及时赶到,不知道要流多少血,伤多少人。”

  马传亚常常说:“调解工作,既要有婆婆妈妈不嫌烦的耐心,又要有三番五次不嫌烦的恒心。”双惠社区楼上楼下的党某和张某因为噪声而变成了“恶邻”,她前后几十个电话调解,最终“恶邻”握手和好;就读于某财经学院的张某因参与打群架伤人被判处缓刑两年时,又是她找到学校为张某争取到一次重回校园完成学业的机会;从自己的手中接过低保补助证后,平时傻乎乎的智障残疾人任某竟泪如雨下跪倒在她面前……

  “街道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构成,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保障社区有一片和谐的天空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意义。”办公室里,马传亚送走了最后一拨寻求调解的群众,笑着吃了一块同事给剥好送到嘴边的水果糖。“有点低血糖,说得时间长了头脑会晕。”她莞尔一笑说。

编辑:刘敏慧 来源:中国江苏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