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万佛湖镇闸口村今年已经搞了两次支部大会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中央的最新精神,而是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闸口村位于大别山区,全村1958人,其中水库移民400多人,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人均不足5分地,人多地少、资源紧张。村里经济发展滞后,矛盾也不少。
去年4月被选派到村里任职的第一书记高鑫是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准备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他初来村里时就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村里的工作一旦出问题,群众不会讲村干部如何、镇干部如何,而是说共产党如何。
“在村里,两委成员和党员的形象就代表着党的形象。”高鑫说。有感于此,高鑫到闸口村之后,首先加强的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范党小组活动,让党员和村民代表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组织全村党员“七一”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支部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抓支部学习,定期开展“三会一课”……
“通过这些措施,全村61名党员不仅开始认识到党员这个身份的意义,更明白了自己有责任与两委班子一起努力把村里建设得更好。”高鑫说。
“要改变群众对党员和村干部的看法,只有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高鑫说。
闸口村过去只有一半的村民家里能用上自来水;村里电网容量不够,夏季用电高峰时总会跳闸停电;村里道路多是土路,主要道路未能达到硬化标准。一年多来,闸口村的党员干部正是在解决水、电、路三件民生大事的过程中赢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
“干这三件事,钱从哪里来?”记者问。
“找政策、找上级,磕头求人、四处化缘。”高鑫苦笑着说。
高鑫说,找钱的过程群众并不一定了解,群众真正关心、容易有顾虑的是如何花钱。
“就拿修路来说,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由村民在两委班子成员之外选出理事会领导修路的各项工作。”高鑫说,“修路过程中,两委班子只提供服务,不伸手、不插手,放手让村民选出的理事长带着干。”
高鑫说的理事长正是上世纪90年代在村里当书记的老支书潘永复。
今年62岁的老支书回忆起当年说,那时由于国家的大环境,村干部年年需要催缴税费,为了计划生育的罚款还要去拉人家的猪、牵人家的牛,村里的干群关系一度相当紧张。
潘永复还说,由于村里的民主决策没有开展得像现在这样广泛,往往都是村干部说了算,导致群众的矛盾最后都集中在村干部身上,自己年岁越来越大,很多事感觉力不从心,最终带着很多遗憾选择“退休”,自己创业。
在带领村民修路的过程中,潘永复放着自己退休后所创办企业的业务不去打理,为村里修路能够尽量节省开支而搭人工、搭关系。经过核算,修路的成本比市场的平均招标价格低了将近一倍,修路的各项花销明细也被一项一项写到纸上、列入表格,送到村民代表家里、贴到村委会墙上,“晒”给群众看。
这些不仅让那些当初以为“老书记能从修路中赚好处”的人无话可说,也让群众对闸口村的两委班子重新建立起信任。
评价自己眼前年轻的村书记,潘永复说,“小高来到村里,让村里工作和村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党组织又有了凝聚力、有了威信、有了吸引力。”
高鑫却说,老书记当年所面临的困境有着那个时代大环境的原因。“这些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对计生工作方式的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惠民政策越来越多,这不仅是时代的进步,也给村干部做好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不过,村干部开展工作也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两委班子老龄化严重、高学历人才找不到、薪酬太低对能人没吸引力……”高鑫说,“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这些问题会逐渐解决,村干部也就可以更好地代表党的形象为群众服务。”
【记者手记】基层干部身处工作第一线,他们做得怎么样,真真切切地影响着群众对于执政党的印象。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在村镇还是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处理问题如果不公平、不公正、有私心,形象就会一落千丈;党员干部的形象不好,基层工作就难以开展,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就会受损。相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心为群众服务,真正带动基层发展的党员干部,总能受到群众和普通党员的拥护。
因此,重视基层工作,一定要重视对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为他们创造好的政策环境,这是事关党的威信的真正的“形象工程”。(新华网合肥6月26日电 记者华春雨、徐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