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
7天,跋山涉水,翻过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行程1800多公里,走进平均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14个采访点,33个采访对象,《法制日报》记者试图用采访日记形式去还原菊美多吉33年短暂的人生之路。菊美多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菊美,那么多遗憾你知道吗?
3月15日晴
昨天,迎着初升的太阳,从成都出发,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在全身散架之前来到了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来之前虽已在网上查阅了关于菊美多吉的前期报道,但还是充满着疑问。这位仅有11年工作经历的康巴汉子凭什么能够成为全国重大典型?而今天的采访就是我去寻找答案的开始。
扎拖乡位于道孚县的南部,距离县城72公里。一路沿着美丽的鲜水河,我们车队盘山而上。这段路的路况并不是很好,石子路上,尘土飞扬,一度都看不清前方的路。3个小时之后我们才来到乡政府所在地。这里是菊美多吉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乡,就是从这里,他这个毛头愣小子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
“七匹狼”是菊美多吉参加工作之后,为在扎拖乡工作的7名男干部起的绰号。他自己也是成员之一。成员之一的邓孜罗布说,菊美认为这个绰号很响亮,最重要的是他希望他们能成为草原雪山中的狼群,为了群众工作所向披靡。那个时候,乡政府的办公条件很差,可是大家照样很开心。闲暇之余,大家喝酒聊天。一方面是为了缓解一天工作的紧张疲惫,另一方面是交流工作心得。爱问爱学爱总结的菊美很快就变成了“主聊”,他的举一反三、他的聪明好学、他的奇思妙想、他的执著耐心,让邓孜罗布这些“老狼”感到欣慰。邓孜罗布指着院子里的一棵树对我说:“这是这个院子里唯一能承载他记忆的东西了,其余的新房子、新办公环境他都没有赶上。我特别遗憾他没能再回来看看。他太忙了!”
在他生命最后一天,一直和他工作的道孚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彩云也有遗憾。她说,从去年3月开始,她和菊美等干部们忙得像陀螺一样。那个时候他们憧憬着,等忙过这一阵子,一定要去扎噶神山“耍耍坝子”(注:当地语言,野游聚餐)。
这份遗憾,对于菊美多吉的家庭来说那就更大了。正如他的阿爸巴登所言,抬头是天,低头是地,中间儿子是顶梁柱。作为家中独子,他的离去让父母痛不欲生。而他答应妻子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定陪在身边的承诺也食言了。就在妻子怀孕第二个月的时候,菊美多吉去世了。望着眼前这个因为过度悲伤听力严重受损的美丽藏家女子,我都不知从何开口。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已经是夜里的10点半。回到住地,我头痛欲裂,不只是高原反应,还有心里难受。和我同龄的菊美多吉在离去的最后一天整整工作了16个小时。想起很多采访对象都在和我说,他是个“拼命三郎”,他是累死的。这个把生命当做火一样去燃烧的菊美多吉把那么多遗憾留给了活着的人。他为什么不懂多心疼自己一点呢?这个答案只能留给明天以后的采访了。
老百姓是他生命的源泉
3月16日晴
今天的行程很短,我们来到离县城18公里的瓦日乡。县里考虑到菊美多吉因为高血压不能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把他从龙灯乡调到全县海拔最低的乡镇工作,这里离他的家也不远。可是菊美多吉的阿爸巴登却说,他回家的次数更少了。担任乡长的他,心里面装着太多要为老百姓办的事情了。
下午,我们沿着菊美多吉的脚印,走着去往鲁村。这里有一条凝聚了他许多心血和智慧的2.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路上要过一座桥,晃晃悠悠的铁索桥上破旧木板的缝隙都可以塞下一只脚,让人有点胆战心惊。走在这条在城市都不能称之为路的“土路”上,却感受到菊美多吉当年的不易和付出为了修路的12吨水泥,他跑了县里水利局5趟;修路占用一户村民一亩半地,为了说服这家人,他在这里住了三天三夜,甚至竖起双拇指说着“卡祝拉威”(藏族人轻易不用的一种礼仪,相当于汉族的下跪)劝说……
表弟扎西多吉仅仅和菊美多吉共事60多天,开始他很不习惯,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是压抑。可是,他看到淋湿衣服的表哥被村民看到后请他进屋里烤衣服和喝热茶的时候,看到每一个村民都主动和表哥打招呼的时候,看到群众都把表哥当亲人、朋友的时候,看到表哥做起思想动员工作毫不费劲的时候,扎西就再也不觉得忙碌是一种压力了。他甚至对记者说,他希望能成为像表哥一样的干部有责任心,真正尊重百姓,对他们敞开心扉。
采访中,最早和菊美多吉共事的罗晓玲给我讲的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有一次他们聊天,大家就“中了500万干什么”展开讨论。其他人都是在讲自己怎么样,只有菊美多吉说,把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去救济群众,一部分要建一个软硬件都好的养老院,让县里的孤寡老人和家庭条件不好的老年人有地方住,还可以把自己的父母也接来,让他们享享福。
罗晓玲说,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菊美的私心少得可怜。就是在开玩笑时,他都是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好好给这里的百姓做点事,他才觉得踏实。
有时也埋怨他的家人,在他去世后,从那些来家中送别的群众、同事、领导的眼泪和诉说中,明白了他的选择。在藏历每月初三、初八、十五这些吉祥的日子里,村民们依然还会点起酥油灯为菊美多吉祈福。
这是他们共同的使命
3月17日雪转晴
雪后的风景好美啊!特别是在海拔3800米的龙灯乡,觉得自己离天那么近,仿佛伸出手就能摸到一片白云。虽然天气很寒冷,可是看着群山披上了白纱,脚下的夏普龙河像绿色绸缎一样,远远的牧民安居点的房子就像彩虹豆散落在山坡上,心情好得不得了。作为一个初次来到这里的人,我都有如此喜欢的感觉,可想作为土生土长的菊美多吉会有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脚下,踩着家乡芬芳的泥土,肩上,扛着家乡百姓的天。没有理由不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炼干部品质。这几天的采访中,我感觉到不仅仅是有一个菊美多吉,撑起这片天空的有无数个像菊美多吉一样的人,邓孜罗布、王勇、白马次仁等等,他们因为甘愿,所以没有抱怨,因为他们全心全意付出,身处大山深处、高原湖泊的百姓才能感觉到春天的温度。这是他们共同的使命!
这一趟差的确很苦,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吃苦,而是心灵上的苦恼。最开始就遗憾采访对象本人已经不能和我们面对面交流。采访结束后这种遗憾更加强烈。听到那么多人说他的好,我却不能触摸到他灵魂的最深处。许多问题都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为什么他能那么拼命、为什么他能视百姓为父母?可是仔细一想,我们许多人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问问为什么、值不值、结果是什么。就是在这询问中,我们计较着得失,算计着利益,踟蹰不前,不能全身心投入。
其实,就算菊美多吉还在,我把这个为什么抛给他,他也未必能回答我。因为对他而言那种情感就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就如同父母爱孩子、农民爱土地、小鱼爱大海一样自然。在这里工作的许多基层干部都有着这样一份情愫,所以他们即便身心疲惫,依然选择坚守前行。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说:这是一种平凡的伟大、一种普通的辉煌。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