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建民 >> 我的劳动
朱建民:耕好创新教育的“试验田”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2-17 15:41:00    中国青年网

  朱建民的头衔很多,“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教育专家”、“管理大师”、“创意大师”、“社会活动家”等等都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而这种种头衔带来的能量,朱建民都集中运用到一件事情上,那就是办学。

  他曾先后担任过四所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善于借助各方力量和良好机遇发展壮大学校,他每接手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综合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个中奥妙在于,“时刻考虑教育的大方向、大趋势”,他用自己的实践呼吁我们的学校改变“高耗低效”的局面,以开拓性的视野和思维让我们的中学教育实践“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12月10日,朱建民走进中国青年网,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十年盘活四所中学

  “突破围墙”,也许是朱建民在十年间成功担任四所校长的一个秘籍。他不止一次对记者说,“校长一定要善于寻找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契合点。找到这个契合点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突破学校看得见的‘围墙’的束缚。”

  2000年10月,朱建民被任命为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校长。这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基础薄弱校,由于生源减少导致面临被撤并的风险,朱建民当初最朴素的心愿就是“自己一定不能成为33中的最后一任校长”,危机迫使他寻求学校发展的转机。

  恰逢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活动,北京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学外语的号召。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到哪学?谁来教?学什么?朱建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很快,他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率先提出由33中提供师资,提供场地,开展市民学英语活动,并顺势提出了33中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普及英语。这项举措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对这所曾经困顿的学校而言,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33中的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大家的“心气儿”都一股劲儿地提上来了。

  2003年7月,朱建民调任美术特色校110中学校长。一所已经具备鲜明特色的学校,如何才能实现更上一层楼呢?当年的12月26日恰好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与110中学的校名正好吻合。基于老将军们跟随毛主席出生入死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朱建民成立了“北京110中学老将军书画室”,邀请到了136名老将军参加,并将老将军的书画与学生的美术习作一起编辑成册,此举既为老将军们提供了一个“以画会友,以墨结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活动场所,又以书画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两年之后,朱建民调任156中校长。这所“准重点”学校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他因地制宜确定了以书法教育为龙头的文化兴校战略,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任名誉校长并成立了“沈鹏书法艺术学校”。“汉字特别讲究结构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朱建民希望借助书法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情操修养和思想境界。

  2008年1月,朱建民担任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长。一年之后,温家宝总理到35中调研,一时间,35中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校”。朱建民顺势和35中的老师们一道,确立了共同的发展愿景,以五大办学理念引领,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使学校的发展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焕发新的生机,这一方面源于朱建民的教育理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行为。朱建民曾说:“教育不应该是狭隘的学校教育,家长、学生、老师,以及每个与学校相关的个人、团体都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点‘,这些’点‘建构了教育的’面‘,’点‘与’面‘交错纵横,完善了教育的’体‘,也就真正实现了以’大教育观‘办’大教育、大服务‘的理想。”

  总理调研,提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09年9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35中,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做专题调研。温总理在调研中指出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两个“不适应”,一个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个是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总理还借钱学森之问,提出了中国教育的两个深层次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直到现在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

  朱建民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温家宝总理对中国教育的叩问对他触动依然很大:“新中国成立60多年里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任何人都不可抹灭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两个不适应总理虽然讲得很平和,但细细琢磨起来,确实给我们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做什么呢?我们的教育现在培养所谓的状元,培养高分,就是为了升学服务。”

编辑:李盈盈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