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张伯驹 >> 我的劳动
“天下第一藏”张伯驹的秘密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2-14 17:14:00    中国青年网

  宁被“撕票” 不愿变卖一件藏品

  1941年,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绑架案,被绑架者正是张伯驹。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北方各地相继沦陷,北京、天津各大银行纷纷南迁,到上海租界再谋发展。于是,张伯驹兼任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每周去一趟上海。

  一天早晨,张伯驹到达上海,正准备去银行上班,刚走到弄堂口,迎面冲上来一伙匪徒,抓住他塞进汽车后面,迅速离去。第二天,张伯驹的夫人潘素接到绑匪电话,说是要两百根金条,否则就要撕票。

  没想到,过了几天,绑匪又派人通知潘素,说张伯驹连日绝食,现已处于昏迷状态,但求一见。两人相见时,张伯驹已经憔悴不堪。

  当时,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张伯驹却偷偷告诉潘素,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 

  “我叔公(父亲的叔叔)跟我母亲到处借钱,因为家里没有钱,他们的钱都买了字画。”张伯驹女儿张传彩这样回忆当时的境况。

  “父亲说,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他说不要以为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

  如此僵持了近八个月,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直到绑匪妥协,将赎金降到40万元。潘素与家人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

  “倾家荡产”收藏《游春图》

  1946年,北平古玩界传出消息:琉璃厂一位叫马霁川的老板正为一幅古画寻找买主,这幅古画正是稀世珍宝《游春图》。

  上世纪30年代,溥仪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一些珍贵字画开始流于市面。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找到刚从重庆回到北平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建议故宫博物院挑选精品经过审查论价收回。

  很快,张伯驹收到了《游春图》流散在外的消息。

  《游春图》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对这样珍贵的书画,张伯驹以为不宜私人收藏,应归故宫博物院。他找到故宫博物院,建议故宫博物院将此卷买下,并表示如果经费不够自己“愿代周转”,还要求院方致函古玩商会,告知此卷不准出境。然而,当时的故宫博物院既不答应将此卷买下,也不愿致函古玩商会。

  无奈之下,张伯驹自己找古玩商,决定收购此卷。他找到了至交马宝山。马宝山与马霁川既是同行,又都是古玩商会理事。在反复的商谈下,最后以200两黄金价议妥。

  此时的张伯驹,因屡收宋元巨迹,财力已大不如前。十几年里,他手里的钱几乎都买了古书古画,万贯家财已经用尽。在此之前,他刚刚以110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赞》。当年一掷千金的富公子,现在连几十两金子都拿不出来了。

  最终,张伯驹各处筹借,忍痛将弓弦胡同原曾属李莲英的一处占地15亩的房院出售,另外加上夫人潘素当卖首饰换来的钱,才凑足金条,将《游春图》收藏下来。一个月后,南京政府张群到了北京,对《游春图》非常有兴趣,愿出四五百两黄金在所不惜,却被张伯驹拒绝。而这幅几乎让张伯驹“倾家荡产”的古画,最终被他在1952年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编辑:刘敏慧 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