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这些名字你定然耳熟能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20世纪的中国才得以拥有科学事业的辉煌。不过你也一定懂得,大师从来不会从天而降,他们同样要面对困惑、经历成长。于是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将摆在你的眼前:在这些俯仰天地的科学巨匠背后,竟然有着同样一位老师——叶企孙。
他是谁?
他是中国当代物理科学的宗师,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
然而,他也被评价为“我们知道得最晚、了解得最少,却对中国科学界贡献巨大的伟大人物”。
究竟是怎样的境遇造就了这位“大师的大师”?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疏离了与大师的距离?追忆叶企孙的人生足迹,让我们在历史的回眸中,聆听他的教诲……
少年立志“以西方科学谋求利国利民”
叶企孙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父亲对他深寄厚望,养教甚严,早早便教其启蒙识字,稍长即攻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种书香家风不仅使叶企孙自小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而且还塑造了他延续终身的儒雅气质。
1907年,10岁的叶企孙进入了父亲主持的上海敬业学堂读书。那时的新式学堂不仅开设国文、经史等传统课程,也增设了大量西算、理化、外文等新式课程。由于父亲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其应用,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中,叶企孙逐渐对理化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志“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不满13岁时,叶企孙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北京的清华学堂,顺利考取为“游美肄业馆”正式更名“清华学堂”后的第一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