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保,1983年出生于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的特困村——寨子坡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这个身高只有1.6米文弱朴实的大男孩,因为家庭原因,有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成长经历,被迫过早地成熟,承担起本不应该由他来承担的重担。
苦难的童年,恨后的爱——
“我那时挺恨我父母的,为什么把这么小的我丢在外面不管?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后,才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不易。”
5岁,在这个年龄,别人家的孩子还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即使没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也不会过早地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而懂事的杨怀保在打完猪草放完牛后,为了在田里忙活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吃上热乎饭菜,已经帮着家里做饭了。他的下巴只及灶台高,只能站在小板凳上炒菜。即使饭烧糊了,菜炒糊了,也让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感到无比欣慰。
刚上学时,杨怀保被父母送到远房亲戚家寄读。亲戚家离学校很远,他早上5点就得起床往学校赶。除了要走很长的山路,还要淌过四、五条河才能到学校,要是遇到下雨河水上涨,别的同学都有家长背着过河,他只能一个人看着湍流的河水大哭。有时运气好,遇到其他同学的父母接送,也会把他一起背过河。然而更多的时候,遇到河水上涨,他只有选择绕路翻过几座山去上学。
三年级的时候,父母让他回家照顾不满1岁的弟弟,好学的他为了不耽误学习,只好背着弟弟去上学。村里的小学是一间破土房,四面漏风,没有电灯,只有一块不像黑板的 黑板,每个班也就5个人。上课时,弟弟时不时会哭,他不得不哄着弟弟,有时还得给弟弟把尿,因此老师对他意见很大。
后来他到镇上的小学住校读书,每个学生每周要背6斤大米、一罐咸菜。杨怀保说:“宿舍是一间大通铺,人多太挤,大家只好交叉睡觉,因为缺水,不能经常洗澡,大家都脏兮兮的。”
上学路上的艰辛,过早品尝寄人篱下的滋味,让当时的他对父母很不理解。杨怀保说:“我那时挺恨我父母的,为什么把这么小的我丢在外面不管?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后,才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不易。”
初二那年,母亲重病,动手术花了1万多元。术后,母亲的病虽有好转,但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供他和弟弟读书,给母亲治病,杨怀保的爸爸就去建筑工地打工。后来因工受伤,也丧失了劳动能力。杨怀保就用打工积攒的50元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小屋,边打工边读书,同时照顾爸爸。
由于生活困难,杨怀保每天只能吃干馒头度日,长期缺乏营养的他高考时脑子一片空白,以至于考试后他误判了自己的成绩,低估了40多分。他在填报志愿时,不再考虑重点大学,而是选择了奖学金高的湘潭大学。因为爸妈在家里病着,高考后,他瞒着家人到建筑工地做小工。表哥看他又瘦小又可怜,晚上露天睡在工地上太辛苦,就帮他找了份饭馆传菜生的工作。自以为高考失利的他知道即使考上也没钱上大学,因此一心只想着怎么打工挣钱帮衬家里,直到班主任告诉他考了全校第5名,别的同学都已报到去了,他才匆忙拿着打工挣来的1200元钱到湘潭大学报到。
他在微博中写道:“生活给了我太多的磨难,前面的路还有很多坎坷需要我去跨越,我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考验,但我相信,只要不轻言放弃,终会走出一片艳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