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图的白色安魂曲
70岁的拜卡达莫娃还记得父亲把冼星海领回家的日子,那是1942年12月的一天晚上,那年她四岁。这个中国人衣衫褴褛,饥肠漉漉,并且显然已经得了重病,很虚弱的样子,但是两只手还死死抱抱着琴盒子。父亲对面有难色的祖母说:“妈妈,我可以住到姐姐家去,但是一定要让他住在家里,他是个音乐家。”1940年冼星海奉命去莫斯科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焦头烂额的苏联人已经无法照顾他,回国的路也已经被日寇和军阀断绝了。一年半以来,他一直在苏联和几个加盟共和国中过着流浪生活。拜卡达莫夫是哈萨克的著名音乐家,他只能说哈萨克语和俄语,冼星海只能讲汉语和法语,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音乐,也许这对于两个天才音乐家来说就足够了。没人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想了什么。望着窗外共青团峰的皑皑白雪,不知他有没有想起温暖的故乡。把小拜卡达莫娃抱在膝盖上给她吹口琴时,不知他有没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妮娜,看到拜卡达莫娃的奶奶操持家务时,有没有想起妈妈唱的疍家渔歌。
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而消沉,而是又焕发了自己艺术生命的另一个春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歌颂卫国战争题材的《第二神圣之战交响乐》、交响组曲《满江红》,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哈萨克民族英雄谱写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在公演时获得了极大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