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瘫软下来了。我那时想大概快要死了。”冼星海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他在巴黎的前三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尽管对他来说生存还是死亡都是个问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成为伟大音乐家的梦想,从来没有忘记过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妈妈和苦难深重的祖国。
他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艺术女神的垂青,音乐大师保罗·杜卡斯收他做了入室弟子,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也免费录取了他,他成为了这所音乐圣殿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令人心酸的是,当招生老师问他在物质上有什么要求时,他的回答是:饭票。
今天,当我们欣赏冼星海优美音乐作品的时候,细心的人还能隐隐感觉到凝结在音符后面的苦难与不屈。
黄河岸边的红色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年青的诗人光未然正在用激昂声音朗诵着他的新作《黄河吟》。这又是一个冬天,不过是个火红温暖的冬天。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大礼堂里,年青的艺术工作者们正在迎接1939年的到来。半年前,光未然在壶口见到了咆哮的黄河,诗句也如这河水在胸中喷涌而出。此时此刻,咆哮的不仅是黄河水,多年积累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对苦难人生的思考也在冼星海的心中咆哮着。诗句把他带回了“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日寇淫威下的上海,带回了挤满难民的逃难路上,也带回来了殖民者统治下的澳门……。诗朗诵完了,冼星海眼含热泪紧紧握着诗人的手,久久没有放开。他要用歌声唤醒被压迫的同胞,安慰受伤的战士,团结一切苦难中的人们!3月31日,已经被激情煎熬了六天的音乐家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4月13日,第一次正式公演就引起了轰动。《黄河大合唱》像划过夜空的一道闪电照亮了黑暗天空,提醒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中国不会灭亡。它就像一桶汽油被泼进了全民族抗战的烈火,这火在中华大地上奔涌冲突,直到有一天把凶恶的敌人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