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谢希德 >> 我的劳动
谢希德:丝尽炬熄为国邦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03-30 21:01:00    中国青年网

  今天的复旦人也许还清晰地记着这一幕。1999年9月的教师节晚会上,一位身材矮小瘦弱,拖着病腿,步履蹒跚的老教授,站在宽大的舞台上,台下坐着上海市众多教师代表和年轻的学生们。当主持人问她:“50年代时,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了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老教授对着话筒,一字一顿地说:“我、爱、中、国!”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老教授那份坚定、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这位老教授是谁?

  她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

  这个几乎终身与病痛相伴相随的弱女子为了深爱的祖国,为了钟情的事业,倾尽了毕生的才智和心血,无怨无悔。回顾她的人生之路时也让我们再一次思考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人的一生究竟应当怎样走过才算没有虚度?

  “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1927年的一天,在一艘由福建北上的轮船上,一个小女孩哼着一首流行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几个大哥哥在一旁和着她。轮船缓缓开进上海港,这时大哥哥正色对她说:“进了上海就不能再唱这首歌了。”“为什么?”“因为北方有军阀。”女孩虽不太懂,但从此心里有了“军阀”、“列强”这样的字眼。

  这个女孩就是谢希德,那时的她只有6岁。当时谢希德的父亲、著名物理学家谢玉铭到燕京大学任教,全家跟随父亲一起前往北平。谢希德在燕大附小、附中及贝满女中读书。平静的读书生活没能持续太久,“七七事变”后,谢希德一家便开始了逃难生活,辗转武汉、长沙,谢希德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颠沛流离中度过。这使她强烈地意识到:只有摆脱强权压迫,使中国富强起来,人们才会有安定的生活。

编辑:刘敏慧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