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钟,徐虎骑车准时到他自制的3个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处查看群众的报修信息。 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供图
一辆“老坦克”(破旧的自行车)、一个“全天候”报修箱、十几年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提供服务,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这就是他多年来的工作写照。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晚上十九点钟的太阳”,“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是他永恒的信条,他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活雷锋徐虎。
不想锦上添花 只愿雪中送炭
中学毕业后,徐虎务农几年。1975年他被分配到上海市普陀区房管系统工作,做了个水电修理工。然而,在这个平凡的看不出任何波澜的岗位上,他不仅多次成为全国著名劳模,而且成为全国房管行业的标兵和新时期的学习楷模。
一定有人好奇:修电灯、捅马桶也能成为全国劳模、成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是的,凡事越平凡越难做,越是普通越不容易出成绩。
徐虎却在水电工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就,因为付出就有回报。
电工似乎还可以为大家接受,可是疏通下水管道和马桶这种活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徐虎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的状况:当时那户人家洗手间里的粪便、草纸、污水淌了一地。那时的卫生间面积本来就不大,别说干活,连立脚之地都没有。但是,看看居民焦急的样子,想想自己干的就是这一行,他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干活。居民在边上忙着端茶、敬烟。马桶修好了,居民连声道谢。之后,还特地给房管所写了封感谢信。这件事,给徐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中国青年网记者问徐虎:“您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时,面对无法立足的情况,您当水电工的念头动摇了吗?是什么让您坚定决心不退缩的?”
他告诉记者:“修抽水马桶给我的感觉就是,即使今天来说,这工作也是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低档的活儿了。二三十年前,住房条件很差,卫生间非常狭小,有时连转个身都困难,别说还要在里面修理。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那时的卫生间会有阵阵臭味袭来,真让人受不了,但也没办法,因为,这就是我的工作。或许是干久了,习惯了,后来这些困难也都算不了什么。要说有过动摇念头,刚开始还真有过。但后来,每当为住户解决修理问题后,看到住户的那张张笑脸后,这些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他接着讲道:“每当我想起那些高温日,住户家中突然停电而烦恼之际,因我及时赶到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时候,我就觉得值。有一位老妈妈,也是高温时家里停电,家中刚出生不久的孙子,因闷热而啼哭不止。由于是线路故障,住户自己请了隔壁的维修师傅来修,也一时无法解决。那天,我赶到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为他们家排除了故障。当空调又送出凉爽的风后,老妈妈笑了,她的孙子也停止了啼哭。”
这事过去二十多年后,一次那位老妈妈在路上见到徐虎,还提起了那次维修的事。“其实,我早已记不起此事。巧了,前几天,正是她孙子结婚的大喜日子,她顺手递了两盒喜糖给我,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这喜糖真甜!!”徐虎说。
谈到服务群众的感受,徐虎说:“当一个人需锦上添花时,你给他赞美,给他支持,他也会感动,但这种感动的过程往往会很短暂;而当你为一个人雪中送炭时,他一定会数年、数十年都不会忘记此事。我不想锦上添花,只愿雪中送炭。”
“晚上十九点钟的太阳”
一个人的平凡工作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和幸福,自己的举手之劳解决了群众正常生活中的大问题。
徐虎把居民的焦虑和感激尽收眼底,所以,他想如果能在当天及时为居民们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就可以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于是,他从警民联系箱中得到了灵感,萌生了业余时间为居民挂箱服务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了同在房管部门工作的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当时的房管所所长徐裕鑫也支持他。1985年6月23日,徐虎在房管所及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到光新二村、石泉路75弄和石泉六村,挂了3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上面由他亲笔写着“凡属本地段的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7点。中山房管所徐虎”。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7时,徐虎就骑着“老坦克”,带着工具包,走向3个报修点。然后按照里面的报修信息,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起初,人们对徐虎提出的每天晚上义务服务的说法将信将疑,觉得这事有点悬,有的居民耸耸肩,表示不可思议。
晚上7时左右,晚饭后的人们都坐在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联播,或者出去散步,享受一下休闲的快乐。而徐虎不行,因为此时是他的开箱服务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他不属于家庭,只属于居民--即使女儿生病、妻子躺上手术台、父母住进医院,他都没有失信过一次。他放弃了节假日,十几年如一日,没有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