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王争艳 >> 我的劳动
“小处方医生”王争艳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0-22 10:47:00    中国青年网

  近日,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将于本月下旬上映,并将在中央六套电影频道播出。影片以医生王争艳为几位患者精心诊疗的真实病例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好医生一心想着患者,一切为了患者的感人事迹。

  中国青年网记者辗转联系上了电影主人公原型--湖北省武汉市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争艳。从电话中,记者明显地感受到那头王医生的忙碌。电话拨过去时,王争艳刚结束了上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接着一忙就到了下午一点多。“周一到周六的半天都在社区医院出诊,还有三个工作室要坐诊。”王争艳说有时上午的门诊会忙到下午一两点,再遇到座谈会、培训等其他的事情,晚上到家已是深夜十点多了。“没办法,人家大老远赶过来了,总不能不给他们看啊!”几番交谈,王争艳聊的都是她的患者,心里想的也都是患者。这样的状态,她三十年来从未变过。

  言传身教 仁心渐露

  王争艳有着这样一双父母:身为军医的父亲为救灾选择南下,当时挺着大肚子的母亲紧紧相随,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洪湖那片最艰苦的土地。作为一名护士,在手术室工作的O型血的母亲,只要有需要,就会挽起袖子为手术台上的病人输血。“十颗黄豆十人吃了十人香,要与人分享,要给予”说起母亲教导她的这句话,王争艳深表赞同,她始终坚信给病人看病就是一种给予。

  从大城市来到小乡镇,王争艳的父母对此并无多少遗憾,包括日后提及当年日子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母亲依旧表示“不后悔当时的选择。”他们将自身的职业看得很重,能为病人减轻痛苦,再多的辛苦与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家庭中,王争艳慢慢长大。从小就生活在医院,高中毕业后又在医院工作了三年,清洁、护理、熬中药……她看了太多病人为病痛所折磨时的挣扎、病患家属面对生离死别时撕心裂肺的痛,她暗暗下定决心,自己日后也要像父母一样,当一名好医生。

  家庭环境的浸染,让王争艳认识了医生的高尚与重要;而她自身的患病经历,更加坚定了医生这个终身职业选择。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争艳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争艳本人也是雄心壮志,一心想要努力钻研,学有所成。而上天却跟她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因为吃不饱、又过于劳累,王争艳在入学的第二年就患上了肺结核,咳血、消瘦,甚至被血块卡住差点窒息。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选择退学,曾经的远大志向皆因一场疾病而被阻隔,人生的道路也由此逆转。“小时候也病危过一次,所以对疾病有着真切的体会。大学那次生病,就深刻感受到生命是这样的脆弱,感觉离死亡好近。”有着这样经历的王争艳对病患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如她所说,自身就是过苦日子的人。

  医者父母心

  我国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王争艳上过大课。王争艳至今依然能背出裘老师在大课上说的一段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提起这段话,王争艳坦承当初并不十分理解其中的意味,只是想着要成为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

  28年来,只要是上班时间,王争艳左上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电筒,左下口袋里总有一包棉签,右下口袋里备一副听诊器,手腕上戴着的是一块十年前医院建院百年的纪念手表。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手表,这“四大件”就是她诊断病情的“武器”。诊疗时,她从不打断病人,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有时候遇到年迈的患者,单是陈述病情就至少要10分钟,但王争艳总是耐心听他们讲完,接着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而后再分析病情,甚至还会讲解药物的功效与需要注意的事项。王争艳看病仔细认真,也更加看重坐诊的实效,“我看病都会限号的,比如一上午就看十个病号,要不然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全面诊疗。”王争艳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道。  

  王争艳有一双女人中少见的骨节粗大的手,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她从不放弃“视、触、叩、听”的基本诊断原则,病人再多,也不会省略这些“原始步骤”,必定要把病人的病史和病情问得明明白白再下笔。“看得病人多了,上下一瞄,就能看出病人的身体状况,对病情有个大概的了解。”王争艳自信地说,病人进诊疗室10分钟,她心里就有谱了。对这一点,黄陂农民刘耀东深有体会。他因持续消瘦四处求医,做过上千元的检查依然无果。王争艳用双手为他“摸”了10分钟,问“您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刘耀东惊讶:“几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晓得?”

  患者王荣华患有世界罕见的“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理论上讲应长期住院。但王荣华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来。王争艳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开出了这样一个方案:抢救,一缓过劲就回家。她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然后再拿处方去药店买药。就是这样一个方案,已维持一个罕见疾病患者的生命十几年。“十几年来,王医生的诊所搬了三四次,她搬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有时是带着丈夫去看病,有时候很想她,就坐车特意去看望她。”王荣华妻子语气中满是感激。

  王争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让周围同事及患者无比崇敬,而她面对病人的大爱,更是无人能及。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好多天解不出大便,因为身体原因又不能太用力,王争艳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不由分说,卷起袖子就为他掏大便,“当时也没有手套,就抓起旁边的塑料袋,实在是不忍心看到他那么痛苦。”

  1994年的一天,一名乙肝患者因心梗突发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情况危急,命悬一线。王争艳马上对他进行心肺复苏,口对口人工呼吸半个小时。同事们都为她担心,毕竟乙肝的传染性作为一名医生都不言自明,当别人问起她“你就不怕他把乙肝传染给你吗?”王争艳这样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病人是第一,当时什么也没想,也来不及想。”

  80多岁的石婆婆双腿肿胀,卧床不起。两个女儿一连找了几家医院的大夫,请求他们给母亲看病都没有医生出诊,她们最后找到了王争艳。去老年公寓的路不好走,姐妹俩特意嘱咐王争艳乘出租车来,车钱由她们来出。王争艳却让同事用助动车顺路带自己一程,然后又步行2里路才赶到。听完前胸后背、测量完血压后,王争艳就俯下身子,不顾扑面而来的异味,一个一个掰开石婆婆肿胀得流水的脚指头查看。姐妹俩看着看着就哭了:“王大夫没戴口罩手套,一点也不嫌脏,我们做女儿的也没能做到啊!”

  每每谈起这些事,王争艳的同事们都不无感慨:“像这样子不顾一切抢救病人,没有多少人能像王争艳这样做。”而在王争艳看来,这都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他们就是病人,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作为医生做这些事情都无可厚非的。”王争艳在电话那头语气平淡地补充说。王争艳周围同事病人都会叮嘱她,一定要注意身体,要多保重。“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就是一个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的行业,面对生命总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一旦有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后果都是很严重的。”王争艳直言自己每次看病都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她愿意去承担。

编辑:刘敏慧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