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人物、2009年清华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得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张文增与中国电科员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中国青年网记者尚阳摄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是来自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张文增,很高兴与大家交流。
1975年我出生于贵州凯里。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穷,那时的日子是甜蜜的、幸福的。正直、善良而非常开朗的父母兢兢业业的做着各种勤杂工作--烧大锅炉、熬夜看大门、看澡堂、扫地、洗招待所床单、养猪、种红薯等等,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七个男孩。我排行最小,都管我叫“老七”。
上了小学我渐渐明白了家里的窘境,因为上学的学费有时都拿不出来。那时的我也给父母添了不少乱。有一次在工地的水泥板上蹦跳,小腿塞到了水泥板缝中,腿骨被戳破了,这让我在床上静躺了一个多月,家里也付出了也许不多但对家里相当沉重的医药费。
有一次课间与朋友捉迷藏,我爬上了房藏到烟囱后,我背上有点痒,就背靠“墙”蹭了蹭,忘了背后是烟囱,烟囱不仅倒了,还将人家的整个灶房砸了个大窟窿,人家要我赔,老师也不准我上课了。当同学们都去上我喜爱的美术课时,我则哭着回家了,一路上想着:家里那么穷,怎么赔得起?闯了这么大的祸,父母听了会多么伤心,越想越难过。路上遇到了父亲,父亲不仅一丝没有责怪我,反而非常温和慈祥,还劝我别害怕、别担心,只希望我能好好吸取教训。接下来的几天,父亲和他的朋友找来水泥和砖块,一块砖、一块砖亲手修好了灶房和烟囱。那时,我内心升起了无比的愧疚与感动,暗下决心:“爸爸,我再也不会惹祸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努力!”没想到这样的决心一直伴随着我走到今天。
中学阶段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4年我从贵州省凯里一中以全省第9名的高考综合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就读本科。那时,两个哥哥正在读大学本科和硕士,加之大学学费的上涨,家里经济面临重重困难。父母退休工资微薄,父母为了供养我们读书,还要早晚去清扫街道、运垃圾和捡废品卖钱。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我就一边学习一边在课余做家教,有时周末要做两份家教。期间我还给家里寄钱,写信跟妈妈说,我不用花家里的钱了,您就不要再去打扫街道和运垃圾了,一定要保重身体!后来又幸运得到了台湾企业家杨先才先生的慷慨资助,辞去家教,更专注于学业。大学期间获得了多次奖学金。
1999年大学毕业后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强教授。博士生期间,我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其中有一个是“拟人机器人系统研究”,我负责研制机器人手。我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一篇论文还获得了第六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此外,我还担任系党委研究生助理。2001年,我在学校中率先建立了系级的研究生综合信息网,我用ASP语言编写了全部代码,此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赞赏,在兄弟院系中作典型推广。博士生期间也获得了多次奖学金,包括在2003年获得的清华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给我极大的鼓励!
2005年我留校任教,2010年晋升副教授。参加工作以来,我参与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课题、国家仪器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讲授了“机器人工程基础及应用”、“现代制造系统概论及实验”、“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和“仿生机器人手”等课程。还指导了不少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为SRT计划,从1996年建立以来,每学期由导师或学生立项,学生跟随导师参与科研工作。近几年,每年清华的SRT项目结题超过上千项。有近半数的本科生会参加到各种SRT项目中。
成为一名教师后,我开始思考:我要怎样做才对得起学生的期盼,对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位学生,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正是这样的思考让我逐渐认清了作为教师身上的责任,我决心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提升。
多年来,我一直热爱教学和科研事业,热爱我的学生们,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实验室,我都努力将这种热情和激情复制传播到学生们的身上;我希望学生能够更加快乐学习,更加积极做科研,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多年来,我在指导大学生开展SRT科研项目、参加“挑战杯”等科技比赛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收获着许多的快乐。尤其是因为我的指导,学生们科研兴趣不断增长和创新热情不断提高,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当一名教师的快乐!
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中,我发现,本科生们所具有的科研和创新热情一点不比研究生们低,尽管本科生相对研究生来说,起点不高,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并不多,还有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但是本科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基础,迫切需要实践和融会贯通课内所学,对未来的事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及时地尝试,而且没有研究生学位压力反而更加放得开;此外,学校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倡导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原因,促使我逐渐认识到SRT指导教师的优势和重要性。我希望更多的本科生大胆地走进实验室,直接进入到科研前沿,发挥潜力,运用智慧,做出贡献,同时感受科学之美和创新之乐。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展现出让人惊讶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潜质!
参加了我的SRT项目,学生们或多或少地经历了一些科研环节训练,对学术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逐步练就了一些科研基本功,有的甚至站到了国际研究前沿开展了具有一定新意的工作,取得了成果;第二课堂使学生们培养了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良好工作作风,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了学术交流和规范表达的能力;使得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在科研工作中得到适当的融会贯通,找到了学习和研究的乐趣。
截止目前,我指导的SRT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指导结题SRT项目34项,结题学生175人次;
指导本科生多次出国参加ASME国际学生机构与机器人设计大赛,分别获得冠军、亚军2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6次;获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项,清华大学学生“科创之星”3人,清华大学“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和三等奖5项,清华大学学生实验室建设贡献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清华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清华大学优秀本科综合论文奖2次。
我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8篇论文是本科生做了重要贡献,其中5篇被SCI收录,43篇被EI收录。我申请了140余项发明专利中,有92项发明专利是本科生做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已获授权61项。
从2008年以来的连续6年中,我被评为“挑战杯”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从2007年以来的连续7年中,我被评为清华大学SRT优秀指导教师;我指导的项目获得清华大学SRT优秀项目特等奖3次、一等奖4次。2009年我被评为清华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2010年获得了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年又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事实上,我只是给了学生们一个平凡的舞台和并不宽裕的科研条件,而学生们作为回报,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总结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经验如下:
1、迎难而上,厚德载物--把握机遇的诀窍
每当我们遇到待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有两个选择:或选择困难,或选择容易。困难选项的背面写着自信,容易选项的背面写着自卑。我偏向于选择表面上看起来是困难的那个选项,只有非常自信的人生,才经常与困难作战。迎难而上,越是艰难,越要斗志昂扬。
更何况,机遇的内核往往裹挟在困难外衣中,只有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牢牢抓住藏匿其间的优良机遇。多数人可能只知道机遇会降临有准备的头脑,可是却忽视了机遇真正降临的时候,是因为什么,你却主动放弃了机遇,是的,就是机遇外的困难外衣让你犹豫而踯躅不前。
2、大胆猜想--让想象力经常飞一会儿
3、小心求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希望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分享到:中青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