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茅盾 >> 我的劳动
茅盾:用文字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02-13 15:02:00    中国青年网

  用文学做舞台 成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大学生活结束后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译工作。他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1920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担任党中央联络员。同时,与郑振铎、王统照等12人在北京发起了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并将《小说月报》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倡导文学当写人生。这个时期的茅盾以充沛的精力,投身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被迫辞去了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革命低潮时用小说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苦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汪精卫和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公开叛变革命,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非常险恶。茅盾等革命者陷入了危险中,他被国民党通缉,不得不离开武汉回到上海,住在上海虹口区横浜路35弄景云里。遭遇革命失败打击的他陷入了苦闷当中。他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对革命的信仰并没有动摇,而是决定用生命力的余烬在别的方面做出些成绩。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茅盾不便出门,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许多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这让他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很高兴,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矛”不是姓氏,而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茅盾很满意,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此后,茅盾又先后发表了《幻灭》、《动摇》、《追求》,这便是著名的三部曲《蚀》。这几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心情。 

  就在同年7月,迫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茅盾离开上海,东渡日本。在日本时,他听到国内正掀起新的革命高潮,内心十分激动,认真总结经验,整理思想,苦闷的心情逐渐消退。1930年4月,他毅然回到上海,重新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不久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革命文艺活动做贡献。 

  1932年底,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完成,这部小说是以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同时,他为揭露日寇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的罪行,创作了《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成就,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编辑:武芳莉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