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物推荐
王俊煜选择自己贡献世界的方式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3-07-22 08:51:00    中国青年网

随性的工作状态(1 /4张)

  编者按

  “豌豆荚”?当你看到这个词,想到的是什么?这么一种尖新的思维,只有非常年轻的人才能想象得出来。

  网络世纪,迎来了吃青春饭的时代,年轻人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时代的领航员。而对于年轻人创业,目标很重要,选择很重要,兴趣很重要。

  我们通常习惯把那些经过艰苦努力/不抛弃不放弃理想/最后得以实现的梦想,叫做中国梦,梦的实现是一个长长久久、非常曲折的过程。但也有一种梦想,就像是仲夏夜之梦,不那么含辛茹苦,有想法的时候,机遇正好就在前面等着。

  王俊煜就是后者,今年28岁,算下来当CEO的时候也就二十四五岁。

  这是一份看起来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2003年,顶着广东省高考状元光环的王俊煜进了北大元培实验班;2007 年毕业后去了全球著名的科技公司Google;工作三年后他想离开,不是因为 Google 的工作不好,而是觉得在那里的工作,“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看起来有点浪费时间”。

  2009年12月,王俊煜与冯锋等人联合创立了“豌豆荚”,这也是创新工场成立后,在国内投资的首批孵化项目之一。三年后的今天,作为一款手机管理APP,豌豆荚的用户已有1.5亿,实现A轮融资800万美元。

  不久前的一天,在豌豆荚的一间会议室,王俊煜推门进来的时候,记者还是被他的年轻吓了一跳:圆领的黑色T恤,有着牛奶和咖啡的图案,牛仔短裤加运动鞋……这样一身装扮配合那张圆圆的娃娃脸,如果不是专门所等,你会以为是误闯进来的大学生。而实际上,这位正是这家有些“硅谷范儿”的年轻公司的CEO,身为80后,他今年——28岁。

  求学求职篇

  “不小心考出的”高考状元

  提到学生时代,不得不说王俊煜摘取过一个在很多人看来非常闪耀的标签——“高考状元”。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个名誉来得有些意外,“是不小心考来的”。王俊煜说高三时他已经确定被保送,但是抱着“不参加高考人生就不完整”的想法,他坚持选择参加高考。

  我的中学母校是华南师大,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强的同学也非常多。在高考之前我在年级的排名前十应该是有的,但是很少在前五名。物理、数学、英语我都没有问题,语文却极为不稳定,在模考的时候,语文甚至还考过不及格。那年高考恰好作文的类型是材料作文,我写的方向其实比较有风险,对某些狭隘民族主义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但没想到阅卷老师给了高分,结果就考了一个自己史无前例的语文高分——139。这个分数,在当时也能拿到全省单科前十,于是综合分就成为全省状元。所以我觉得其实自己高考的运气成分也是比较大的,或者说有些意外的成分。

  出国还是进公司,大学毕业时遇到选择题

  2003 年,王俊煜顺利考入北大元培学院,也就是整整10 年前,那时元培还不叫元培学院,叫元培计划实验班,03 级是元培的第三届学生。一路顺风顺水的大学生活中,主修物理的王俊煜课余时间迷上了做校刊、做学生论坛。也是凭借这些“课余爱好”,大四那年他为自己赢得了一份知名公司实习生的工作。但在真正的毕业时刻,他迎来自己人生第一个艰难的选择。

  按照通常所谓“正确的道路”,在大四的时候,王俊煜也像周围的同学一样,开始申请出国。这也是当时他父母对他的建议和希望。后来他成功拿到几所美国学校的offer。然而也就在这时,可能的谷歌工作机会来到他的眼前,让他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热爱和追求的是什么——那其实是一份互联网的梦想。

  我在元培读的是物理,所以原本在大学前三年也按主流的道路,照着师兄师姐们给的攻略,一步一步地准备出国。而我上学的时候,同时还热衷于做校刊,付出了很多精力。也正好那时是互联网发展很快的时候,2004 年新浪博客上线;2005 年校内网上线。我慢慢发现,互联网和新闻行业一样,可以改变很多人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所以除了做《元培时讯》外,我当时还帮忙做元培的网站、论坛等等。大四的时候很凑巧,Google 在北京有一个叫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职位。用户体验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即使今天元培有这么多交叉学科,但还是没有直接和它对应的专业。我也没有学过,但看职位的描述,发现其实就是我业余很喜欢去做的那些事情。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我把所做的元培的网站、《元培时讯》的版样,作为作品集提交给 Google 了。

  凭借这些作品,王俊煜成为当时唯一录选的来自物理系的Google实习生。可是愉快地实习了三个月之后,在是否能够转正成为Google正式员工的问题上,他发现自己遇到了不小的障碍。对于Google这样一家互联网公司,大把的计算机系人才都在可选范围,而王俊煜学习的专业是物理。也许是这个原因,看似已经近在眼前的正式职位 offer 迟迟没有下来。几乎同一时段,王俊煜申请到的几个美国大学的物理 博士 的 offer,有些 offer 的最后期限已经快到了。王俊煜说,“这是自己第一次面临很艰难的选择”——

  是拒掉博士的 offer,等 Google 的;还是先拿了博士的 offer,不要去 Google 了?如果我把博士的 offer 拒掉了,Google 又不给我 offer,那就要失业了。而且,放弃出国的机会,不管在元培还是物院当时都是一个很不主流的选择。包括父母,也是希望我能选择出国深造,毕竟国外的教育环境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国内更好一些。而同时另一个风险还在于,选择这样的企业就业,有可能连个北京户口都没有。

  我一度很纠结。有时候内心的声音不是很容易听见。我一直以为我是喜欢做科研并且会当成终身的职业的。但当我一边在做毕业论文,一边在 Google 清华东门的办公室实习的时候——我发现我每天晚上,回到 36 楼 225 的床上,闭上眼睛,脑子里出来的全都是和网络有关的事情。这让我终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内心的声音。毫无疑问,互联网是让我更兴奋的一个行业。

  我记得最后是在毕业旅行的时候,在北京郊区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用手机发了一个邮件给美国的同学们,说我决定不念这个 PhD 了。还好,最后 Google 也还是给了我 offer,没有让我失业。如果我有机会对六年前的自己说点什么,我会说,你是对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追求自己更热爱的事情,这是对的。

  创业篇

  三年之后,放弃安稳的职业

  几个月之后,公司转正审核通过了,王俊煜正式成为一名Google工程师,完成了一个大学生到职业工程师的蜕变。这时期的他,是国内第一代Facebook用户,谷歌产品深度爱好者,认同开放,参与创立了Da Code这个听起来就很“极客”的设计品牌;作为80后,一度他还买了个带摄像头的机器人放在家里,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遥控看看自己养的黑猫。可以说,他已经拥有了一份很不错的职业,一切都在稳步的发展之中。但是,三年之后,王俊煜想离开了。

  在外人看来谷歌应该几乎可以满足这个年轻人所有关于职业的梦想。和人们所知道的大公司一样,这里的工作安稳而体面。但对于1985年出生的王俊煜来说,没什么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看起来有点浪费时间。

  那时Andriod手机刚开始兴起。记得我买了一台HTC dream手机。这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最新款,在电子商场的柜台一般还买不到,要到卖场楼上的写字间小店里才能买到。用了一段,发现上面的应用还很有限,尤其对于我这样的手机通讯录重度用户,一千多个联系人名单,竟然没有理想的管理工具。当时只有很少的厂商做类似的手机管理APP。但用过之后我总觉得不爽,总在不甘心地想,为什么不自己去做些更好用的产品呢?但是这些,在大公司是做不了的。

  2009年下半年,总想自己做些什么的想法在王俊煜的心里不断地翻腾。而与他在关注手机APP同一时间段,恰好也是李开复离开Google。成立创新工场的时期。

  那时创新工场还没有几个人。张亮是创新工场的一名投资经理。一天,我跟张亮一起坐十号线边走边聊,从苏州街一直到劲松,一路上我挥舞着手机跟他比划,说你看这些手机虽然看着挺好的,但是还缺这个缺那个,用着还有诸多的不爽,跟他说哪些是我认为有必要的功能和设计框架……然后张亮说,我带你去跟开复谈谈吧。

  王俊煜回忆说,那之前他跟李开复也不是很熟,尽管以前是Google的同事,但“他是老板,我是工程师,中间隔了许多层”。但是在创新工场的第一次见面,他们聊了整整一个下午。

  张亮帮我安排了去见(李)开复,去见汪华、王肇辉、王晔等几个人,这么聊了一圈。当时创新工场还非常小,就是在清华科技园C座的小办公室,然后我们这几个人,一聊就是一个下午。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天我们有很多的讨论蛮务虚的。比如说我记得汪华问我手机的操作系统,以后应该什么样子,问我觉得Windows跟安卓哪个会好。就是这么聊,有一些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彼此都有在一起工作的意愿,大家都对移动互联网行业抱着极大的期待。

  那段时间,我自己觉得需要一个新的改变,要么去创业,要么就再去找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我当时也把出国重新提上日程,只是这一次的专业选择是产品设计。父母对我创业计划投了保留意见票。这时我是每年20多万的薪水,在国内的同学里已经很高。而放弃这些去创业,机会和风险并存。最后,是开复跟我说:“你要训练设计什么时候都可以,但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可能就这么一次。”这一句话,把我彻底地拉进了创业者的团队。

  网站名字只花了五美元

  经过思考、酝酿和筹备,2009年12月,作为创新工场创立后最早的投资项目之一,豌豆荚正式宣告成立;2010年8月,豌豆荚正式上线发布。在三个核心创始人团队中,王俊煜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在这个产品主导的公司,他被推上了CEO的位置。截至今天,这位80后CEO已经带领他的团队走过公司的第三个年头,也走过了最为艰苦的创业起步期。

  豌豆荚刚刚发布的时候,有位前辈和我们说,你们这个名字啊,什么豌豆荚,不够响亮,像迅雷啊什么的才响亮、好记。说实话,我当时也觉得确实不够响亮。为什么呢?最早的时候我们想了很多自己挺喜欢的名字,其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豌豆。是豌豆,不是豌豆荚。豌豆这个名字,对应的域名就是 wandou.com,但域名商开价八万块钱。我们砍了几次价以后,变成了十万块钱。十万块钱当时对我们还是一大笔钱,我们不舍得,所以找各种豌豆的变体,看看哪个域名还没有人买。“豌豆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勉强选的名字,只花了五美元。其实当时也是想着这个名字先用着,以后有钱了再把 wandou.com 买回来。所以这位前辈和我说这个名字不好,我其实心里还挺赞同的。

  后来有一天,突然开始有人问,“豌豆荚这么好的名字是怎么想到的?”这就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原来一个你自己不觉得好、前辈们也不认可的东西,突然成为别人眼里成功的榜样了。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

  王俊煜说,据他所知,后来wandou.com 被湖南的一家地方网站买走了,但是有意思的是,现在不管在百度还是 Google,搜索“豌豆”,其实第一名也是豌豆荚,不是这个真正叫豌豆的网站。“所以其实域名的作用、名字的作用有多大?是不是真的要有一个好域名,才能做成一件大事情?传统上认为要做事情先要有响亮的好名字,但我现在发现,名字的含义其实是人去赋予的。”他说。

  二轮融资前一度只拿最低工资

  一直到2011年年初,豌豆荚还都是创新工场投资的。但是到这个时候,因为团队已经有几十人的规模,相对来讲已经比较大了,王俊煜就决定搬出创新工场的办公室,“这就叫毕业了”,他说。

  后来我自己到知春路,在一个小区里面租了套房子当我们的办公室,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当时条件比现在还是要艰苦多了,比如说到夏天的时候,因为租的是一个民房嘛,所以它的电是普通的家用电。我们当时大概是三四十个人, 30多个人就有30多台电脑,有些是笔记本,有些是台式机。台式机耗电量比较大,所以台式机全打开的话直接就跳闸。于是基本上我们30多个人,挤在四居室里,大夏天的连空调都很少开。

  比那时的办公条件更为严峻的是资金的引入。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投资人总是不得不见的。但对于当初怎样去找风投,怎样去谈融资这个话题,王俊煜始终有些“闪烁其词”。他的同事描述说:遇到话不投缘的投资人,这个圆脸80后有时会沉默、会有点心不在焉,特别是对于有些“没有逻辑的指责”,王俊煜不见得有足够的耐心。在他的心里,把产品做好、把公司做好,胜过一切语言的表达。

  一般的创投项目,在第二年的时候必须有新的融资进来,否则公司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2011年年底前拿到第二笔融资。而新融资没有到位前,我们从创新工场拿到的初始投资也必须精打细算地花。在2011年的上半年,我和另外两个创始人,都只拿最低工资,几乎相当于没有薪水。好在这样的情形没有持续太久,2011年6月份,我们拿到了创新工场外的第一笔投资,融到了800万美元。然后这800万美元其实就一直支持我们发展到了现在。公司从最初的三四个“豌豆”,到目前已经有近170人;客户端产品已经从1.0版到2.59版;办公室从最初的200平方米商住公寓,到现在的1200平方米办公楼;公司每年都保持了70%至80%的增长。

  梦想篇

  关于“书生”和“阳春白雪”

  关于对产品和对企业的理念,有一个故事被王俊煜写进了自己的博客,说的是2010 年中秋节的时候,王俊煜和创新工场投资的其他几家公司的创始人一起到 360 的 CS 练习场去联谊,和 360 的团队对战。结果大家应该很容易想象,创新工场这边毫无悬念地输了。打完仗中午一起吃饭,周鸿祎对他们说:在中国互联网要做成事情,像你们这些“书生”是不行的。你们做的事情太过于阳春白雪了,是打不了仗的,生存不下去的。不知道这个关于“阳春白雪”的故事,周鸿祎还记不记得,但王俊煜说,这个故事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和久久的思考。

  在这个“战斗”的世界里,真的没有办法做阳春白雪的事情吗?其实我们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诚惶诚恐地听很多前辈的建议,到发现“其实自己走出来的路也还不错”的过程。如果说我们做的产品过于阳春白雪的话,不如看看,在豌豆荚推出之前,市面上的手机管理软件是长成什么样子的,你会发现,多数是一个很传统的、大家会认为中国的普通用户会喜欢的产品:花里胡哨,堆砌了很多功能,要把所有的空间都用满。但是看看豌豆荚 1.0,我们两年前的版本:功能不多,结构非常清晰。在豌豆荚 1.0 推出以后,我们看到几家大公司纷纷在豌豆荚后面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界面。

  在中国,一个阳春白雪的产品就不能成功吗?这是我的一个疑问。

  有时候我也会想,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时代,到底前辈和经验的价值应该有多大?我们经常说中国的互联网也有很多的事情会让人觉得无奈,那为什么我们不去改变它,而是继续遵守那些不合理的规则?这有很多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自己对的想法,慢慢做,很多东西都可以得到改变。

  打破行规的产品理想主义

  王俊煜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人,作为豌豆荚的创始人,他说在公司的这款产品里,也带有很多理想主义的成分。

  我们做的虽然是一个很新的行业,但也已经有一些“成规”。作为一个具有手机应用推广渠道的产品,会遇到不少公司需要来付费推广自己的应用。行业里面惯常的做法,就是把广告和正常的排名打包到一起卖。比如说,某个应用说愿意为每个下载付 1 块钱。如果我不投广告,有 10000 个下载;买了广告以后,广告增加 2000 个下载,应该付多少钱?按我们正常的逻辑,付 2000 块钱就可以了。但行业里面的惯例是,他们会找你要 12000 块钱。我自己是觉得,如果用这种做法,是很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只收 2000 块钱。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们傻,包括我们的客户,已经习惯了过去的模式,所以我们这种模式虽然能够节省客户的成本,但是还是遇到了很多阻力。给钱你不要,特别傻。这样的模式坚持了一年多,现在客户终于慢慢开始有认同了。

  “这个过程中我最痛恨的是总有很多人会显得很有经验的样子,我经常听到的几句话是‘这不现实’、‘这太天真了’、‘这太理想主义了’。”王俊煜说,面对这些,他更想用自己的产品来捍卫理想主义。而谈到这些年来的成长和创业历程,他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感悟,就是——选择。

  很多时候的选择,不是精确计划的。这种感觉就像你看到远方的地平线上有一座高山,你想往那边去。你没有地图,你不知道怎么到达那里;但你知道,如果你朝着高山的方向走去,总是会离它近一点。

  这些选择,不要去追求每一步的局部最优化。重要的是不要让所谓的标准淹没你内心的声音,不要让尺子来塑造你。当我们离开高三走进本科的时候,我们以为不再有高考的压力,没有高考分数作为一个千人一面的尺子,可以过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很快,GPA 成了一把新的尺子;即使离开校园,这个世界上也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标准。找工作?薪水多高、待遇多少,是一把尺子;创业?公司有多少人、估值多少,都是大家会用来衡量你成功与否的尺子。但是,不要被这些尺子束缚了你的内心,这个世界上有无穷多种可能,你应该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尺子。如果我在校园的时候只关心 GPA,就不会有《时讯》,我也没有机会走上现在的道路。你不需要理会别人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因为,你们追求的那座地平线上的高山是不一样的,终点是不一样的。

  我父亲对我说过一句话,其实这个社会给你的回报,取决于你给这个社会多大的贡献。而互联网,就是我选择的贡献世界的方式。

  文/本报记者 任笑元

编辑:刘敏慧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