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权 资料图
他是一名平凡的中国军人。
立过一次三等功,受过九次嘉奖,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科室组长,直到55岁退休还只是中级职称。
他是一名不凡的中国军人。
38年,13870个日日夜夜,他只做着1件事--埋首故纸堆;
25个省区市、300多个市县,他足迹遍布全国,亲手征集和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
8个月,在罹患癌症晚期的最后一段生命时光里,他还坚守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一线,鉴定档案362卷、5000多件、41355页。
军委总部首长来看望他,解放军档案馆发给他“兰台奖”特等奖,美国国防部代表团来馆访问听了他的事迹介绍深受震撼,为他鼓掌向他致敬。
他用生命诠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平凡工作中体现伟大的军人之魂。
他,就是视档案为生命的“军档收集第一人”刘义权。
军事档案,那些流淌在纸上的战争岁月
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刘义权,1983年被选送到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了档案学管理理论、中共党史、我军战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档案史和世界档案史等专业知识。上图中第一排左二为刘义权。资料图
从颐和园沿昆玉河一路向南,有一处庄重别致的现代建筑。这里,就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档案最多的中央级国家军事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一天,一位老人千里迢迢来到解放军档案馆,流着泪请求工作人员帮他查找在部队的档案。他是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身上还有枪伤留下的伤疤。遗憾的是,档案还没有找到,老人就去世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档案就是沉睡在档案馆的一堆堆枯燥乏味的纸片。可是对于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和活下来的人,有时候档案就是他们能够证明历史的唯一希望。
这件事让所有接触过老人的解放军档案馆工作人员触动很深,刘义权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翻开刘义权亲笔登记的《征集接收军事革命历史、现行档案登记表》,其中几页这样记载:“1986年,从1月9日到6月30日,先后到济南、合肥、太原、广州、石家庄、郑州、信阳、哈尔滨等地征集档案1398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