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万永 >> 我的劳动
温和的“藏獒记者”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0-09 23:11:00    中国青年网

  10月8日,刘万永休完“个人史上最长假期”回到单位中国青年报社上班。同事们用善意的戏谑调笑和“各种八卦消息”迎接他的归来。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当天,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开始公示,刘万永榜上有名。这个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刘万永是今年公示名单中比较年轻的一位。

  此前几天,他发了一条微博:“15年没休过年假,终于攒成病假一并休了。衷心感谢朋友们的关心,你们的每一个问候都让我铭记在心。报告一下,烟,戒了。回想过去,一边吃饭一边吞云吐雾的样子,真真地可恨。我是真心改过了,不信的,可以安排个饭局验证一下,十一假期我坚守北京。”

  看他微博里许多的玩笑话似乎显得有些“不正经”,与他接触时听他时不时说个冷笑话感觉很逗,而他微胖的身材和天生一双“眯眯眼”非常容易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这一切都很难让人将他与他在新闻界的知名外号联系起来--“藏獒”!

  15年来,这样一只看似“温和”的“藏獒”,一直笃然地眺望着远方。15年来,他坚持用新闻的力量“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不出击则已,一出击便是电闪雷鸣:拉贪腐高官落马,为寒门学子张目,揭高考冒顶黑幕……日复一日的行走和攀登,只为正义和公平;脚下的战场或许在不断更迭,但他说:“要记住你出发的地方”。

  威胁就在一米之内

  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刘万永曾在法庭外孤身一人面对七八十人的围攻。国内某知名新闻杂志的报道曾这样还原当时的现场:

  “威胁距离他只有1米。他站定,从兜里掏出一根烟,点着,慢慢抬起头,与眼前躁动的人群对视起来,天生的一对小眼睛努力保持镇定。扇形的人群还在向他靠拢。几个脚蹬旅游鞋的平头青年紧握着拳头冲在最前面,裸露在外面的刺青格外显眼……”

  让他陷入危险境地的是一篇名为《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的新闻报道。“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虽然这不是我采写的第一篇调查性报道,但代表着我向调查性记者转型的开始。”

  2005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此文,详细披露了曾任辽宁阜新市市长、市委书记的王亚忱与当地商人高文华之间的利益纠葛。报道发表后第9天,由辽宁省纪委、省检察院和省公安厅联合组成的专案组成立。当年11月6日,王亚忱被警方拘留,并在一个月后被批准逮捕。2007年,王亚忱的女儿王晓云等也相继被判刑。

  贪官落马,大快人心,而从采访到见报乃至刊登之后历经种种波折。2005年4月23日起,刘万永先后到沈阳、抚顺、阜新等地采访。那一年4月26日下午,刘万永还采访了王亚忱本人,王对如何侵占他人财产振振有辞。当晚,王还让一个熟人给刘万永打电话,“问一问那篇稿子什么时候发”。当时的王亚忱气焰之嚣张,有恃无恐,可见一斑。

  被围攻的场面,发生在2006年10月24日,王亚忱及其子等4人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和“职务侵占罪”案一审开庭审理的法庭之外。

  “足足六七十人的扇型人群迅速围向刘万永,刺耳地尖叫声、谩骂声瞬间掺杂在一起。几个身穿牛仔、脚蹬运动鞋的壮汉叫嚣着冲向他:‘打他,打他!’”

  回忆起这一切,刘万永一脸平静。

  “当时你不害怕吗?”中国青年网记者问刘万永。

  “当然害怕,但是害怕好像也没有用吧,呵呵。”刘万永说,“事后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给我老婆发了个短信,跟她说这件事情。她回复‘我给你报个跆拳道班吧。’我说,‘没用,还是跑吧!’”

  他说起这些时,没有害怕,神色中反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福。妻子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对他的工作给予毫无保留的支持。

  慢慢翻过那些山

  刘万永说自己很笨。

  “都上大三了,我才去当校报记者,很好笑吧?”他说,“我喜欢新闻,但对什么叫通讯、特写、消息一概不知,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个W’是什么意思,而且笨到不知道去找老师、去新闻系听课,脑子里就没有这根弦。”

  那时的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图书馆看报纸,而看得最多的是《中国青年报》。那时的他,或许憧憬过自己的名字以记者的名义出现在报纸上;但他可能没有想到,未来的日子里,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与这份报纸绑在了一起。

  “我们那个时候,看《中国青年报》的人很多,图书馆里只有一份,有时看报的同学多,我就在旁边等,等的时候翻翻其他的报纸,比较一下不同的报纸对同样的事件报道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写法有什么不一样,比较一下优劣。”

编辑:刘钊汐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