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爆炸实验,林俊德让其他人全进了掩体,自己却执拗地选择近距离观看爆炸,谁都劝不下来。一声巨响,爆炸装置被炸开了,爆炸碎片将远处碗口粗的杨树拦腰削断,爆炸声还在耳边回响,林俊德却已冲了出去……
一辈子为祖国铸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祖国核试验事业中。面对生死,他心甘情愿这么去做,因为他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1938年3月,他出生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的贫苦家庭,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是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下,他才一路从中学念到大学。1960年9月,他刚从浙江大学毕业,就作为第一批被国家挑选到核试验基地大学生之一。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兴奋地说:“我一定会勤奋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核事业。”
这是一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伟大事业。林俊德知道,自己报效党和人民的时候到了。
从走进罗布泊的第一天起,林俊德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在大漠深处扎下了根。
“中国效率”突破了西方核大国的封锁遏制
中国的核试验事业始终经受着“黑云压城”的特殊考验。在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较量中,林俊德及其所在团队先后攻克了一系列科研试验难题,最终以惊人的“中国效率”成功突围: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
起初在从事冲击波机测仪器研究时,测量仪器研制难度很大。林俊德毅然决定:研制适合当时国情的新型仪器。
运动自己曾学过的机械专业知识,他尝试用钟表机构作动力,研制出中国第一批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一台罐头盒大小的压力自记仪搞成了,前期的化学爆炸测试顺利过关,拿到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通行证”。
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罐头盒”一战成名。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验要要让高空冲击波测量仪器能在-50℃至-60℃的低温下可靠工作,驻地当时没有能做这种实验的低温箱,为了不延缓实验进度,林俊德把赶制出的仪器放到氢气球,再放飞到高空进行低温考核,每做一次放飞实验都要动员几十个人在数十公里范围的戈壁滩上把仪器找回来分析。
林院士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伴随着中国大气层核试验走过了它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1969年冬,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把目光转向研究发展核试验核查技术,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开展了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林俊德和战友们背水一战,一路披荆斩棘,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1996年7月29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就在这一天,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林俊德坚持走自己的路,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林俊德走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赤诚报国的精神丰碑。
林俊德没走,他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马兰,感染者每一个人。
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马兰,叮嘱老伴:“把我埋在马兰!”
故人已去,草木犹在。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中国青年网记者刘钊汐 编写)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林俊德》(http://qclz.youth.cn/lj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