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刘墉 >> 我的劳动
平凡人刘墉的那些不平凡的事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2-07 13:33:00    中国青年网

  “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奋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墉这样评价自己。刘墉有很多的身份:他曾是台湾畅销书作家之首,作品在大陆总销量超过千万册;他的画作在世界多国博物馆都有收藏;他制作并主持的电视新闻节目《时事论坛》曾获中国台湾地区电视节目金钟奖;同时,他还主演过多个舞台名剧,更擅长诗歌、演讲,并坚持不懈地从事着各项公益活动。

  他的《萤窗小语》、《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诈》等,简短精炼、脍炙人口,通过讲述小故事、小经历而反映大道理、大思想,被称为“高雅的都市文化快餐”。

  每次读刘墉的文章,都仿佛是在诵读一首首真善美的诗歌,像甘霖、像春风,温柔而隽永。如今的刘墉先生,就是凭着这股“精气神”,不断地起笔造势,从中诠释他“在失意中发现得意,得意时主动寻找失意”的人生。

  在草屋茅房的乡居“情调”里长大

  出生在台湾的刘墉本姓姚,祖父曾任临安县县长,父亲还担任过台北市副市长。然而,在刘墉3岁那年,因特殊的变故,他被过继给刘家。从此,与养父母开始了新的生活。小时候的刘墉是快乐而幸福的,养父经常用自行车驮着他到水边钓鱼,身后的竹林和眼前的水花,美不胜收的波光景色,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刘墉九岁那年,养父因病去世了。从此,刘墉与养母相依为命。十三岁那年,刘墉的家在一场大火中烧成了平地。公家以父亲已逝为由,不为他们重建。母亲在废墟上盖了间草房,成为当年的“最牛钉子户”。房虽简陋,只一片草棚搭在墙头,头顶几乎碰到屋檐,但四周木板通风透亮,加上外面废墟的杂草丛生、虫声啾啾,颇有乡居之感。厕所则更见“情调”,那是整栋日式建筑唯一砖砌的地方,当四周陷落,粪坑就显得高高在上了。下雨天撑伞如厕,上面雨声不断,下面也点点滴滴。

  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在刘墉眼里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他这样回忆那段日子:“那阵子我正读李清照词集,自然想起‘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晴朗的日子感觉也好,深蓝夜空的拥抱下,看星星月亮移过一根根烧得焦黑的柱子,令人想起古希腊的剧场,再看看四邻窗内晕黄的灯光和幢幢人影,又是李易安‘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境界。”

  养母更是省吃俭用,让他学习美术。刘墉也真争气,学习绘画两个月,就获得了全台湾学生美展第二名。经过不断努力,后来,他如愿以偿地在1750人中脱颖而出,被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录取。每当回想起养父母的爱,刘墉心中就备感温暖。2000年,养母去世,刘墉情真意切地写下了《母亲的伤痕》一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母你先站一边,养母恩情大过天。”

  起笔造势 追求更美的风景

  刘墉说,童年的这些遭遇是日后帮助他成长的最大动力。“我们可以把那丑恶的回忆化为一种美丽,把所有的伤痛化为一种毅力。物不经冰霜则生亦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编辑:李盈盈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