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东城区晨光街10号的红霞公寓是刘白羽生前居住的地方,进门左边向北是老作家的客厅兼书房。阳光洒在西面的百叶窗上,房间显得明亮。南面、东面的书柜里,整齐地放着列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臧克家等人的文集、全集。北面窗边摆放着这位曾经的老军人的半身雕像,像是永不停止的思想者。
晚年的刘白羽曾说过:“我到现在,年近九旬,还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他一直保持者军人的气度,坚持写日记,坚持上午锻炼,下午散步;上午看报,下午读书。有时还听音乐、写文章。在老人近70年的文学创作中,时时刻刻流露着的,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热爱。
少年的两次离家经历
1916年,刘白羽出生在北平一个富商家庭。早年,父亲遗弃了他们母子,又因富商大家庭争夺遗产而起的倾轧、争斗,使得他的童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度充满灰暗的泪水。他后来经常回忆母亲气病缠绵床榻,少年的他伺候母亲的日子。那时,他穿着月白色大褂,从夏穿到冬,上面印满污渍还有破口……就在那时,他开始读《红楼梦》,林黛玉的境遇一下子引起他的共鸣。
1959年4月,刘白羽(中)与茅盾(右)、萧三(左)在北京。资料图
受家庭传统的约束,刘白羽14岁那年,外出学徒,先后换了两家店铺,生活的苦辣酸楚给他敏感的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就是在这时,喜欢古典诗词的刘白羽用临行前母亲塞给他的铜板,买来《冰心女士文集》,他由此接触了新文学,这为他打开一扇窗,一个新世界向他迎面而来。后来,他在学徒时受伤,回到家中,继续读书。1930年,刘白羽进入北平市第一中学读书。那时,他喜欢壮怀激烈的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喜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刘白羽投笔从戎。尽管他还是个中学生,封建大家庭的没落、社会的黑暗、亡国之痛,他都难以忍受。他回忆道:“‘九·一八’事变时,我们都在外面玩,老师把我们叫回课堂里,什么话也不说,光流眼泪,当时整个教室一片哭声……国家都没了,谁还念得下去书?我就背着家里跑出去当兵打仗去了……”他满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走出那个束缚他的封建大家庭,找到了军队。但是,那不是他心仪的军队,愤懑中,他写下小说《冰天》,揭露了旧军队的腐败,这也是他文学之旅的发轫。
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的刘白羽在东北战场上。资料图
离开旧军队后,刘白羽回到北平,考入民国学院中文系继续读书,那是1934年,他18岁。除了听当时的名师孙席珍的《欧洲文艺思潮》和孙人和的《词学》外,他在北平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并开始写作。1936年3月在《文学》月刊上发表小说《冰天》。193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草原上》。
后来应靳以之邀,刘白羽去了上海,结识了巴金、黎烈文等一批进步作家。他的小说《冰天》、《草原上》经叶圣陶和靳以的推荐,收入良友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佳作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回到北平后,刘白羽继续笔耕。
他第二次愤然出走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来到上海,在文艺界救亡组织参加活动。为了找寻共产党、八路军,他蹲过简陋的船舱,挤过逃难的火车,露宿过街头,1938年2月,在汉口,终于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彭雪枫给他写了亲笔信,介绍他到山西临汾找关系去延安。
刘白羽从此便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和国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和繁忙的工作中,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小说了,只能在晚上熬夜写一些短小的散文。1938年,刘白羽5月参加文艺工作团,辗转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受到战火的锻炼。1939年到太行山,受组织委派着手写《朱德将军传》。
1940年刘白羽回到延安,这期间创作了不少反映抗战生活、歌颂抗日军民的作品,如散文特写《八路军七将领》(与王余杞合作)、《游击中间》、小说《龙烟村纪事》等。1944年到重庆,担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并创作了大量介绍边区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