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刘鸿生 >> 我的劳动
一代实业巨子刘鸿生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0-29 16:26:00    中国青年网

  火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的进化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没有火,便没有人类社会,更没有人类今天的发达文明。

  早期人们通过钻木取火、火石等方式获取火源。直到火柴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取火的方式。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发明,但一路走来并没有得到工业化改进。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国力衰落,偌大的中国反而连火柴这样的生活必需品都不能生产,依靠进口。

  小小的火柴着实体现出了当时中国的落后和中国人的无奈,而这一切被一个年轻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生产的安全火柴。

  此后的日子,他不仅用那小小的火柴点亮了大半个中国,更点燃了中国人的希望之火。

  他就是被人称为中国“火柴大王”的刘鸿生。不仅如此,他还是“煤炭大王”、“毛纺业大王”、“企业大王”……回望这位爱国实业家的传奇创业人生,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创业实践中收获许多有益的启迪。

  从贫寒学子到上海滩“煤炭大王”

  1906年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个名叫O.S.Lien的中国学生引起了校长卜舫济的注意。

  42岁的卜舫济是当时上海著名的传教士和教会教育家,在他眼中,这个成绩优异的18岁男孩是个可造之材。

  在这所教会学校之外,好学生O.S.Lien的名字是刘鸿生,他来自一个靠寡母支撑的清贫之家。

  卜舫济决定栽培这个年轻的孩子:去美国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担任圣约翰中学牧师兼教英文,月薪150元(法币),并提供一座小洋楼供居住。

  “因为不想当牧师”,刘鸿生拒绝了校长的“提携美意”,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校长斥责刘鸿生是“上帝的叛徒”,并将他开除出校。

  若干年后,刘鸿生曾这样回忆那时的心境:“那个时候,我在街上漫无目地走着,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不能在上海滩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要怨天尤人,是我自己没有本事;但我就想着要有我的一个位置,你这么去想,就要矢志不渝地这么去做。”

  短暂的迷茫后,在父亲老友、宁波同乡会会长周仰山的引荐下,刘鸿生进入英商开平矿务局上海推销处当了一名煤炭推销员。这可乐坏了一心想进入商界的刘鸿生,他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推销员,却足以为他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自幼丧父的刘鸿生自知生活的艰辛,进入开平煤矿上海办事处的他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勤奋用功。一段时间之后,刘鸿生随便拿起一块煤,就可以说出它的名称、产地、成分和特性。他不但留意察访哪些地方用煤,用多少,时间、季节上有什么变化;更用心考察哪些人在购煤上起作用,起多大作用。

  刘鸿生对顾客的察言观色,对市场的细致划分与准确判断让他在煤炭市场上很快站稳脚跟,越来越多的用煤商成为刘鸿生的忠实客户。刘鸿生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开平矿务局买办的职位。

  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刘鸿生一方面继续为开滦矿务局开拓煤炭销路,另一方面利用买办的特殊身份从事自己的投资和经营。从借人码头到扩建自己的码头,从单纯的接货到自租轮船运输,从经销单一的开滦煤到销售多种煤炭,市场从上海扩展至长江中下游、从城市到农村。

  短短几年的扩张,到20年代末,刘鸿生已经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煤炭大王”。 

编辑:刘钊汐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