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发病原因很复杂,与遗传因素、家族史、母亲在孕期受到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相关。韩济生表示,人和动物脑中会分泌两种化学物质,一种是催产素,一种是血管加压素,在动物身上试验时,一旦去除老鼠体内的这两种物质,老鼠就不与同伴玩闹,表明这两种化学物质能提高人类和动物的社交能力。
如果把孤独症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分五个等级,通过传统的电脑、行为训练,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仅有2%患儿的病情能降低两个等级。如在每天的电脑、行为训练的基础上加入半小时的韩氏治疗仪,三个月后有25%的患儿病情能够降低两个级别。很多孩子从“不认识”妈妈,到能开口说出“妈”、“妈妈”、“妈妈好”、“妈妈我爱你”。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孤独症患儿经过治疗后,血液中催产素和加压素含量确实增多,而且含量改变与症状的改善有高度相关性。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机制,向彻底治愈孤独症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诞生在北医三院,给很多不孕不育家庭带来希望。但是,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一直徘徊在30%-35%的低水平,3个妇女进行试管婴儿治疗只有1个成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明显的突破。韩济生指出,精神因素对女性的受孕能力有很大影响,因精神紧张、压力大而不孕的人大有人在,于是进行相关实验。结果也表明,使用韩氏穴位电刺激疗法后,试管婴儿的成功率能达到50%(论文已于2011年10月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韩济生解释说,进行试管婴儿的女性受到穴位电刺激后,对子宫内膜血流和纤毛活动有改善作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女性精神放松后也更容易受孕。
教学育人只为研究事业后继有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韩济生院士身体力行,以其对科学求索、奉献的精神及人格魅力感召并激励着学子扎扎实实做学问,诚诚实实做人。
“我爱教学,得天下英才给予教育,是人生一乐。”这是韩先生的肺腑之言。
与韩济生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对科研一丝不苟,对工作精益求精。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他的某些做法近于苛刻、较真,在学术上的严谨,达到令人生畏的程度。
每年韩济生要审20-30篇研究生论文,韩济生对每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严格把关,大到实验思路,图表设计,小到标点符号,不仅从文章的逻辑性,文字的通顺上要求,甚至一个英文字母的大写、小写这样的小事也绝不马虎。他的所有学生都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论文的毕业答辩过程中,是韩先生最为“刁难”他们的时候,也是他们科研能力再提高的过程。他要求学生:寄出去的稿件一定要严格,尽可能不要出一点差错。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论文改十来遍是常有的事。
镇痛、戒毒、孤独症、试管婴儿,韩济生能在这些顽症上取得突破并非巧合,背后凝结着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更与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息息相关。为了将针刺疗法应用于更多疾病,韩济生教授几十年来尝试过的疾病多达数十种,做过的试验更是不计其数,但并非每项均有效。
在科学探索的路上,韩济生以“求索、奉献”为座右铭,凭借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不断取得成功。如今,84岁高龄的韩济生教授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经常工作到深夜。他笑着说:“我已衣食无忧。但我的性子就是像转动的飞轮停不下来,总想趁着身体还好,多为国家做点事儿。”
今天,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我们仍不时地见到这位耄耋老人,手中拎着一只沉甸甸的公文包,三步并两步地上楼梯,或者见到一个骑着20余年一贯制的“永久”车的背影,如这辆“永久”车一样,韩济生院士不会停止工作的脚步。
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缪尔·斯迈尔斯认为:“人类民族中那些历久弥坚的优秀道德传统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过时,都不应该被人们抛弃。人生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遵循了这些古老的优秀道德品行,人们才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这些道德品行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立自救、诚实公正、耐心仁慈、勤奋节俭等。抛弃这些优秀道德品行去寻求什么窍门、捷径、点子,都不会获得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这些因素不但是个人,也是民族和国家走向繁荣幸福的永恒的不二法门。”
韩济生院士在自己的人生中践行着这些优秀品质,并传授给一代代青年。 (中国青年网记者尹姗)
记者手记:
韩济生,神经生理学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每次看到他舍电梯而一路小跑着上楼的清瘦身影,我总在问自己,他已经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了,体内何以会有这样充沛的热情和活力。一次,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的讲台上,面对700余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留下这样的“赠言”,其实,那也是他自己医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双赢。新生儿进入人世只会哭,饿了哭,痛了哭,只顾自己,这是非条件反射。渐渐长大,有了条件反射,又有了思维活动,开始考虑别人,考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有了奉献精神。我们提倡的不是单方面的索取,也不是单方面的奉献,而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周围群体的利益,办任何事达到‘双赢’,才能持续发展。”
“勤奋是鲜花,机遇是蜜蜂。蜜蜂不一定光顾每一朵鲜花,但它肯定不会去寻找带刺的荆棘。当勤奋成为你的习惯时,从你内心流出的蜜汁会使得蜜蜂不由得不来亲近你!”
在采访的最后,韩院士对记者说:“我总觉得自己是十足的幸运儿。我们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从我正式搞科研开始,就离不开同事、学生们的帮助和通力合作。我们是踩在别人肩上过来的,因此,我们有责任给后人留下些什么,让后人踩在我们的肩上继续向前……”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韩济生》(http://qclz.youth.cn/hjs/ )